20世纪90年代末,欣欣向荣的荷兰经济成为了成功的样板。当时,房价和家庭借贷都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接着,荷兰房价的涨幅从2000年的20%下降到了2003年的接近于零。这似乎是十足的软着陆:价格并未下降。然而,消费支出在2003年出现了减少,导致经济陷入衰退,至今仍未复苏。
1985年后的几年,日本曾经历一场“辉煌”的经济过热时期,房地产、股票 价格节节攀高,资产效应使日本经济表象极度繁荣,虚拟经济急剧膨胀,人们心态高 昂浮躁,整个经济如同气吹的肥皂泡。泡沫经济终于在90年初崩溃,高企的股市和 房地产价格急速下跌,造成银行及企业的巨额呆坏账,经济伤口至今犹在。
意外后果源自积极财政
一般认为,日元升值是泡沫经济形成的触发点,而当时的日本政府和日本中央银 行的政策失误则是导致“泡沫”扩大和崩溃的重要原因。
日本在80年代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成熟期,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贸易 出超国。日本的强劲出口能力造成对外,尤其是对美国的巨额顺差;美国遂将巨额对 日贸易赤字归咎于日元汇率偏低和日本市场封闭。1985年9月,发达国家5国财 长通过“广场协议”促使日元急剧升值,导致日本出口竞争力减弱,整个经济失去动 力。这在当时被称为日元升值带来的经济衰颓。
日本财政当局和日本银行为了舒缓日元升值压力,扩大内需,在财政和金融政策 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协同来自日本企业界的努力克服了日元升值带来的经济衰颓。 表面上看,日本维持了出口增长,扩大了内需,企业的设备投资大幅增长,一般社会 消费品价格保持相对稳定,经济增长恢复到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整个日本社会 终于松了一口气,并陶醉在克服日元升值困境后的经济成功之中,但极少有人注意到 经济过热正在孕育中。
祸水:游资与宽松信贷
由于日本政府持续实施宽松金融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连续4年增加的同时,官 定贴现率5度下调并维持在低水平上。于是,企业资金筹措简单容易,社会资金流动 加快,大量低利剩余资金开始寻求回收期短、收益率高的投资对象。房地产、股票价 格由此成为首选,过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开发、股票市场导致资产价格异乎寻常地上涨 ,出现了所谓“资产价格膨胀”现象。
股票和房地产等价格的膨胀通过资产效应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资金更涌向高 尔夫球场会员权证、高级轿车、名牌商品、名人绘画、古董等特殊商品。当时,一个 高尔夫球场会员权证的售价相当于一个普通公司职员两三年的收入;一幅凡高的油画 可以拍卖到74亿日元的天价。在游资的追捧中,房地产、股票、名画等商品的价格 大幅度偏离其实际价值,膨胀部分形成的泡沫成分日益扩大。同时,日本各商业银行 对信贷的管理不严,盲目和过度的资金贷出等也催化了泡沫经济的形成。
泡沫总是要破碎的。日本银行从1989年5月底至当年底连续3次提高利率水 平,官定贴现率升至4.5%。其后政府对土地所有者征收地价税并对房地产开发融 资实施总量限制,切断了从金融机构向房地产开发商的无序资金供给。由此,持续了 4年的泡沫经济彻底崩溃。
谁蒙住了金融机构的双眼
那么,为什么日本财政和金融当局没有及早采取措施,抑制泡沫形成呢?
美国和欧洲要求当时的贸易顺差国日本和德国维持低利率,而在日元持续升值的 情况下,日本也难以提高利率;同期,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暴跌后引发 世界性恐慌,欧美各国达成协议,通过金融调节手段,向市场增加资金投放并维持低 利率以刺激经济。
日本国内,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虽然极度膨胀,但房地产和股票并没有包括 在一般社会消费品价格的统计中。因此,虽然消费需求旺盛,但在经济规模扩大的过 程中,强有力的生产能力维持了一般消费品价格的相对稳定,没有发现通货膨胀的迹 象。实际上,坚挺的日元也导致进口能源和商品价格相对低廉,成为稳定国内物价的 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以维持物价稳定为金融政策首要目标的日本银行并不 认为有必要提高利率,而更关心的是舒缓日元升值的压力,扩大内需。
内外原因导致日本政策当局未能及时收紧银根,而是长期放任大量低利资金流动 ,助长了金融机构的过度信贷和企业盲目扩充,最终导致了经济过热的形成和崩溃。
时任日本银行理事的铃木淑夫在其著述《日本的金融政策》一书中反思说,当时 优先维持物价稳定的金融政策是很不充分的,应该更多地注意房地产和股市等资产价 格的动向。他指出,一国的经济政策不应为他国或国际经济利益之所动,而应以本国 经济发展为终极目标,只有自身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才是对国际经济社会的最大贡献。
历史确实常常会有重复。当今的中国经济形势和国际环境与当年的日本有很多相 似之处。温故知新,通过对日本泡沫经济发生的回顾,我们可以从对经济形势的研判 和政策实施两个方面汲取很多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