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在现存李清照的词中,通篇咏花的有六首,其中直接咏梅的词有三首,为《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玉楼春·红梅》、《满庭芳·残梅》;直接咏“菊”的词有一首,为《多丽·咏白菊》;直接咏“桂”的词有二首,为《鹧鸪天·桂》和《山花子·揉破黄金万点明》。其余提及花的词句有二十一处,如提到梅的有:
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②
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秋千巷陌当时纸醉金迷,空虚奢侈的一般贵族迥然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怨王孙》)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清平乐》)
除了最受作者喜爱的、贯穿作者一生词作的梅花外,还有桂花、菊花、梨花、海棠、芍药等等。其中写梅十三次,荷花四次,菊三次,桂花二次,海棠二次,梨花二次等,几乎全是风韵独特、毫无媚俗之态的花种。然而,花在李清照的笔下,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浸透着词人深情、景情相融、与词人心灵交感的“情”化了的“花”,“人化”了的自然物。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把她杰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际遇的复杂体验,都潜注于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花间”女性词人。花作为李词中最重要的意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花如娇颜
李清照或是以花自比,或是与花争魁,少女时代的清照的非但爱花,更自爱如花。就像《减字木兰花》中那个俊美俏皮的少女,在“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花虽美,人更美,怕心上人以为花比人美,偏要他细看相比,那黑发如云、斜髻慵挽,少女美丽活泼、娇嗔倔强的神韵立出行间。同时期的一首《点绛唇》展示出少女闺中生活的另一面:“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本是生性顽皮,趁后院无人来荡秋千,薄汗暗香、轻透纱衣,堪比清露微笼的梅花,忽而听到客访之声,匆匆跳下秋千,袜松钗落,慌慌张张拿青梅解围,装作正在赏花嗅梅,面带羞红,与梅相映,愈发显出少女的天真娇怯。李清照词中的花正是少女时代的她的化身,其眉目唇额、动静举止都与花有着万般相像。
(二)花诉愁绪
李清照婚后,赵明诚时常出游,独居寂寥,思夫难耐,于是有了这首众人传诵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重阳佳节,本该享家人团聚之乐,而丈夫却不在身边,只能独守空房,在暗淡的黄昏中对着憔悴的菊花频频举杯,借以消思夫之苦、相隔之愁,哪料彻骨西风卷帘袭来,更添一份凄凉忧郁,使人更比菊瘦。一人一花,相对相望,同是肌骨消损、愁锁眉梢,花在这里是作者的倾诉愁绪的精神伙伴、闺房知己,也是作者愁绪的外化具象。少妇时思夫之愁尚可用几株菊花来形容,然而待到晚年,家破国亡,漂泊无依,经历这些动荡之后的愁绪已非一朵黄花的憔悴可比,请看《声声慢》中的倾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曾在西风中战栗瑟缩的菊花此时早已香消玉殒,化作散落的满地黄花,数不清,收不起,凋零纷飞的菊花正是作者心中之愁,这愁已是漫天漫地,有悲夫巨痛,更有伤国大辱,化作委地的黄花而不可收拾。作者将愁付诸于菊花,对菊花倾诉呐喊,明此才可以知其心中跌宕、感其愁思万千。
(三)花言己志
李清照写花,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另有深意。她不去歌颂夭夭之桃,亦不溢美灿灿之李,而是把绝大部分笔墨用在了傲雪琼枝、超凡脱俗的梅花,深匿碧叶、香惊十里的桂花,以及遗世孤立、不与凡尘的菊花身上。且看李清照早期的《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净雪玉梅,如玉人新妆后羞掩娇面婀娜而出,连造化也不吝恩赐洒下月光,而观者更是对梅举樽、不辞琼浆,惊呼一声“此花不与群花比”,梅花之美由动及静、跃然纸上,让人忽觉梅花并非梅花,而是作者的化身,一句“不与群花比”则昂扬地呼出了她的自信。再如《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芳馨清逸的桂花鄙夷“浅碧深红”的招摇杂色,自甘“暗淡清黄体性柔”,单以奇香即能“冠中秋”,引得梅妒菊羞,无需造作即是“花中第一流”,岂不让人联想到家学渊博、天资聪颖、才逼丈夫、声名远播的李清照本人?李清照笔下之花早已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枝玉梅半挂香桂,而是融合了她自己个性气质了的人化了的花,其傲然之态、自赏之情,乃是李清照本人的直接反映。
李清照所歌咏的花具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从不妖娆娇艳、从不招摇造作,而是清新脱俗、精致典雅、非以形胜,而以韵擅。最重要的是,她笔下所有的花都与晓畅诗书、才高质逸的女性文人(更确切地说,与作者自身)有着天然的契合点,有时甚至可以达到人花合一的境界,譬如“梅心惊破”中的梅花, “绿肥红瘦”中的海棠,“人比黄花瘦”中的菊花,“绣幕芙蓉一笑开”中的荷花等,均可让人由花及人,生出许多畅想来。
二、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
李清照的生活和写作均与酒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词作中写酒,写醉,写樽(酒杯)的词句多达二十二处,占她现存词作的百分之四十还多。不管是琥珀,绿蚁,还是玉尊,酒盏,还是残酒,淡酒,都反映着李清照人生的起起伏伏:
(一)酒助游兴
李清照自少时便好山水,《如梦令》中就记载了她一段难忘的出游经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游园兴高,倾樽至酣,直至夕阳西下才摆舟欲返,哪知“沉醉不知归路”,误进一片碧叶荷花,纷嚷争渡之时,惊得鸥鹭四起惊飞。群聚出游,饮酒至醉,荡舟池塘,在理学气息渐浓的宋代,这绝非寻常女子能为之事,但李清照则从不拘于礼数,甘做刻板乏味的封建女性,而是任由己兴,时常为之,并且留下了藕花之中惊鸥鹭的不寻常回忆,其豪爽之情不亚于任何男子,最是让读者印象深刻。若非“沉醉”,岂有“误入”,岂有“争渡”,岂有“惊起一滩鸥鹭”?“沉醉”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使得日暮溪亭、藕花鸥鹭、荡舟争渡兴致高至化境,非但醉了作者,更使读者沉醉。
(二)酒浇离愁
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感情甚笃,他们斗酒论诗,战棋听琴,共探金石,生活幸福美满,然而两人朝夕相处的日子还是被丈夫“负笈出游”的现实所打断,她不得不面临夫妇分离、重门深院、一人独居的生活。于是整日于“萧条庭院”中,“闷损阑干”,“东篱把酒”,“终日凝眸”,“离怀别苦”只能靠酒来略微冲淡。正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所述:“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丈夫已远,千万遍惜别也难留住,无心续香叠被,更无心梳洗打扮,只能终日凭栏思夫,凝眸怅惘,日日消瘦憔悴下去。一句“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让读者痛彻心扉,作者哪里是未干病酒,未曾悲秋,分明早已酒入愁肠悲秋至伤,但是醉酒悲秋皆是表象,实则是想念丈夫而丈夫迟迟不归,惆怅难解所致啊。再看《念奴娇》:“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没有了丈夫陪伴,生活百无聊赖,于深院之中重门之后独作诗词,自饮冷酒,昏昏沉沉睡去,却又被春寒逼醒,暂忘的离愁在酒醒后更甚一分。酒浇离愁,仅仅是一剂阿司匹林,并非一到药病除的良药。
(三)酒抒胸臆
公元一一六二年,金兵南下,直攻建康,宋王朝遭受“靖康”大辱,南宋王朝怯懦退让,逃亡浙西,李清照限时安葬亡夫于建康,又随南宋王朝仓皇南下,路途之上身罹重病,所携金石文物,古书诗稿尽失,家难国殇一并袭来,使李清照悲痛欲绝,愁满襟怀。这一时期的《菩萨蛮》即为明证:“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故乡犹在,故国不存,山河易主,欲归不能,漂泊流离,仓惶无着,国恨家愁,伤怀巨痛,唯有借酒求醉,以换片刻淡忘。此时的酒,已是苦涩封侯,难以下咽却又无法拒绝,醉亦痛不醉更痛。这酒在“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长啸声中,散发着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耻。晚年时的酒,相比较作者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而言,太薄太淡,已经无力抵挡翻腾的愁绪,正如《声声慢》中所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并非酒变了,而是愁深了,“双溪蚱蜢舟”也“载不动”的愁绪,怎可用三两杯酒就可冲淡。一个“淡酒”的“淡”字,反衬出了愁之浓,恨之稠,更写出了作者晚年的悲惨境遇,让人举书概叹,临诗落泪。
不论是用来助游兴,用来浇离愁,还是用来抒胸臆,李清照的词中,“酒”总是与“醉”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酣畅淋漓,到“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的暖意微醺,到“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的怅然初醒,再到“醉里插花话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的无奈深醉,再到“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欲醉不能,非醉不能无忌,非醉无以达意。作者饮酒求醉,将一腔真情在酒到醉时全盘托出,使读者顿觉情浓意切,仿佛身临其境。虽为女性,但作者醉酒之姿使其尤显“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之中苏、辛,非秦、柳也”(沈曾植)。
三、李清照词中的“帘”意象
作为长在闺阁之中的女性文人,帘在李清照的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帘卷时明亮豁达,帘垂时阴僻幽暗,是展示女性心情变化的重要意象。现今可读的四十五首李清照词中,其中有帘意象的达十三首,在李清照笔下,卷帘,重帘,疏帘,垂帘,帘钩都常常出现。
李清照是婉约派词宗,在她之后,有文人墨客无数模仿其婉约淡雅忧郁深长的词风,然而那些男性作家往往不得机要,所言“婉约”多有做作。这是由于作为女性的李清照,有着男性文人所不能拥有的闺阁经历,作为婉约派重要抒情达意场所的闺阁,若非生活在其中,很难得其真意。而帘就是闺阁环境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性意象。少女在帘后的青春记忆,少妇在帘后的忧郁欢喜,以及老妇对帘所产生的无尽回想万千感慨,都是作为女词人的李清照独特的人生经历。她通过对帘的描写,将女性隐秘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揭示了出来。来看《如梦令》中的一段闺阁昵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昨夜饮酒至醉,和衣而睡,隐约聆听窗外细雨疾风,暗自担心院子里盛开的海棠会不会经风凋零,翌日初醒,便急切地询问“卷帘人”海棠可好,谁知“卷帘人”平淡地答道,“海棠依旧”,于是不禁嗔怒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言语中满含对海棠的关切怜惜,和对“卷帘人”麻木应对自然变化的微怒微怨。两句对话讲完,一个敏悟多情的少女形象便跃然纸上。此处的帘在切问海棠的少女心里,不仅仅是遮光挡寒的帷帐或是装饰厅堂的垂饰,而是通向外部世界的幕布,难怪她对只把“帘”当帘、无心外界变化的侍女要声声诘问了。
在李清照的词中,帘的不同形态变化与她的人生际遇息息相关,少女时代、少妇时期,生活美满幸福,虽有偶尔的多愁善感、思夫断肠,但是她人生的主色仍是灿烂光明的,因此这两个时期的“帘”多为“卷帘”,“疏帘”,而在丈夫病故,北宋沦陷,孤身南下之后,李清照的词中再也不曾出现过“卷帘”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垂帘”和“重帘”。她的早期作品《殢人娇·后亭梅开有感》中写到:“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云间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待西楼,数声羌管。”前去探梅,忽而发现梅树已是“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不禁惜叹“探梅又晚”,但是仍可在“江楼楚馆”之中,低卷翠帘之下,与客欢饮,共聆歌声,也算尽兴。“翠帘低卷”一个“翠”字,一个“卷”字,绘出了她生活的精致和内心的开阔。到作《南歌子》之时,帘的形象已经大相径庭:“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帘幕垂蔽,而且是覆盖整个人间,立现一片阴暗萧条,这样的黑暗之中卧在冷冰冰的枕席之上,怀家落泪,何等凄凉。经历了旧都失陷、丈夫辞世、病重已久、漂泊千里之后,作者再也无心面对残酷而黑暗的现实,帘幕低垂一是暗示心情忧郁悲怆,不可排解,二是明拒外界风雨动荡,不愿身临。仅仅用帘前后卷垂的强烈对比,就说明了作者历经的沧海巨变,极富深意。
“帘”,它的形态变化与李清照的心中悲喜、人生起伏环环相扣。帘卷之时作者心向外界、豁亮开放,有通达之态,帘垂之时作者深索愁眉、厌对世事,作闭塞之姿。早期帘多卷而后期帘多垂,恰恰反映了作者从不谙世事无忧无虑的少女到历经磨难愁情满怀的老妇这一曲折复杂的人生路程。
四、李清照词中的“雁”意象
与先前提到的三种意象相比,雁在李清照词中出现的频率较少,只有七处,然而有“雁”出现的诗词,大都是李清照的经典之作,她在不同人生阶段对“雁”的不同表述,尤其是她在南渡以后赋予“雁”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意,也十分值得研究。
(一)雁传衷情
在李清照的前期词中,“雁”主要是寄托作者相思之意,传递作者一片衷情的爱的信使。兹以她的代表作之一——《一剪梅》来做分析:“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荷花寥落,玉席初凉,原来清秋已经悄然而至,但是丈夫依旧未归,于是只好独自踏上兰舟,以求排解心中思愁,然而望见孤月之下,秋雁飞回,却并无丈夫的书信传回,顿觉失落,思愁更甚,再也“无计可消除”。作者的目光随雁来去,目光中先是满含甜蜜的盼望,继而弥漫苦涩的失落。雁在此处传递的是希冀,是想念,是淡淡的离愁别绪,是隐约的少妇幽怨,虽然略带不得相见的凄凉,但是仍旧满含甜蜜的守望。
(二)雁喻流亡
南渡之后,经历了丧夫亡国这样重大人生变故的李清照,心情境遇和人生态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对“雁”的感知也与少女少妇时代截然不同。在她眼中,雁再也不是传递儿女之情的“传书鸿雁”,而是早已变成了迫于冬寒不得不离去的“南飞秋雁”。正如《声声慢》中所道:“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念家难国殇、孤身落寞、晚景凄凉之时,恰见大雁从天空中掠过,恍惚中感觉似曾相识,这大雁正是多年之前独守空房待夫归之时,用以聊寄相思的传情信使啊,然而此刻它却更像远离故土、漂泊南方、孤苦无依的作者自己,往昔那些夫妇之间的柔情蜜意、惦记思量,在经历过暴风骤雨的作者眼中显得微不足道,一个“却”字微微透露出她对自己从前困扰于爱恨情愁的否定。这时的孤雁,代表的已经远远不是闲居深院思夫情切的少妇,而是雾染双鬓依旧漂泊不定,心情苍郁却不得消解的老妇。
细品这七首含“雁”的词作,不难发现,李清照对于雁,其实一直是仰头遥望,心中暗含钦羡。为少妇时,她没有“征鸿”便“万千心事难寄”,相思浓时几欲化身鸿雁,以便飞跃重山与丈夫相聚;至晚年时,她见“雁过也”,想自己虽与南飞之雁一样流离他乡,但大雁明春即归,而自己却恐永无归期,于是心生凄凉,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叹。雁总是承载着作者未竟的希望,成为作者所向往的生活的一种代表。
五、南渡与李清照词意象的变化
综观李清照的全部词作,以“花”、“酒”、“帘”、“雁”为代表的万般意象具有一个共同的内涵:它们都是作者人生际遇的直接寄托和间接反映。它们均是女词人生活中的寻常之物,但又脱于平凡、不与流俗,与作者柔婉清丽、含蓄隽永的词风和谐统一,带有鲜明的易安特色,恰如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的评价:“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李清照词作的确“可谓奇矣”,这主要是源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她体味了北宋的繁华和平,目睹了可耻的故国沦丧,也亲历了南渡的颠簸辗转,更置身于南宋临安的奢腐颓唐。李清照南渡前后,其词作意象发生了明显的转移,这种转移体现了宋朝靖康之变前后的巨大社会变化,具有深邃的象征意义。
以上提到的“花”、“酒”、“帘”、“雁”四个意象中,“花”是南渡前李清照词作中的核心意象:“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写出的机灵活泼,“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殢人娇》)抒发的爱梅心切,“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道出的敏感多情,“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描绘的相思寂寥,无一不是生活大环境安定、小环境舒适的闺中少女心灵世界青春病态美的体现。而南渡之后,此类悲春伤秋之作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是“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蝶恋花》),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正如李清照晚年所作《清平乐》中自述,年少时“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暮年时则已“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作为南渡前作者的挚爱,在南渡之后,花从作者的生活之中悄然退却了。关于“帘”的意象:“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是对自己被迫离京而存的离愁别恨,“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念奴娇》)是希望丈夫对自己温柔体贴,这些或是表达对丈夫的思念或是因为丈夫对自己的态度而流露的不满,都是闺妇的满腹心事。而南渡后,“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词中充满了一种自怜自伤、怀念往昔的情感。昔日一个爱玩爱笑的快乐女子,今日已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虽有满腔情怀,也无诉处,只得“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是何等哀戚。再谈“酒”意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表现的是敏感而细腻的少女情思,“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是充满自然情趣,让人迷恋忘返的日暮图。这些中的酒意,不是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闲处无聊的散愁闲情。而南渡后则大大不同,“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是期望在沉醉中缓解亡国之痛,“一江春浪醉醒中”(《浪淘沙》),亡国与亡夫,女词人欲借酒醉酒醒来表达自己的哀绝情意。这些中的酒意再无以前之欢快和兴致,而是充满了愁情悲苦,词人无以排遣,只能借酒浇愁,然而愁浓不可片刻止息。南渡后,李清照词作的意象重心渐渐转移到了“雁”上:前期词作中出现的“雁”,如《一剪梅》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作者期望带来丈夫“云中锦书”的鸿雁,《蝶恋花》中“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相信姐妹们一定会把“音书”托传的鸿雁,不过是作为为作者传递情意的信使形象出现,在词中起修饰作用,并非全词的核心,但南渡之后李清照词中的“雁”就并非如此了。《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语道破作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真正原因,因国破家亡、故乡难返而颠沛流离的作者恰似被冬日严寒逼迫而不得不南下的“哀鸿”,长空一声雁鸣,勾起无限伤心事,昔日大雁带来的是“锦书”、希望与爱恋,而如今过雁引起的却是无尽的失望与伤心,这“雁”正是是全词的核心所在。
这些意象象征意义的转换,诉述了词人在南渡后,受尽社会的动乱,山河的破碎,丈夫去世的磨难,表达了哀愁凄苦的内心感受,充满了词人历尽艰辛的暮年飘零的沦落之悲和故土沦丧的身世之感。既悲痛个人幸福生活的破灭,又忧伤民族灾难的深重,她的愁情已不单是一己之家愁,而是负载着整个民族的大恨,这些都通过涌动在她后期词中的意象表现出来。那些愁苦如泣如诉,沉似铅块摧人肝肺,在苦愁中透露出凝重和苦涩。
花开花落,酒厚酒薄,帘卷帘垂,雁来雁去,几种风物的悄然变更记载着李清照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一生。她以真情绘物,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因此李词才得以久传天下,被万千人争相吟咏。《四库全书》提要中的评价恰如其分:“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