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渊的影片评价

2022-04-07 娱乐 122阅读

1989年,卡梅隆自编自导的《深渊》问世。这部作品是在完成了《异形II》的拍摄后第三部重量级作品。一方面,影片运用了大量的电脑制作合成影像,因此,科幻影迷们醉心于这部影片在科学上的准确性,以及片中激动人心的特技效果。
在影片中除了多个高科技的手段的首次运用而反映在影片中的时而深邃神秘、时而又斑斓迷人的画面表现外,另一方面,在人物的感情冲突和转变的描写上也倾注了卡导的在感情生活上的寄托。这部科幻影片和卡梅隆的其它同类作品有些不同,卡梅隆在撰写《深渊》的剧本时,卡梅隆正在经历和第二任妻子,电影制作人高尔.安妮.赫德的感情危机,自然地把自己的经历带入了创作之中,虽然穿插了很多惊险的场景和关于海底神秘生物的描述,但他也情不自禁地把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纠葛写得感人至深。
记得男主角巴德最后因为使用液态氧气时间无多无法返回“科迪”,他用字符传送给妻子的那段话,“Knewthiswasone-wayticket/知道这是单程的车票”,“ButyouknowIhadtocome/但是你知道我不得不来”,原本闹着离婚的妻子看到后痛哭流涕,一遍遍呼唤着巴德的名字,“你把我从深渊中拉出,可你又走进了深渊”,情感在这生死离别之时才显得弥足珍贵。那情那景,真是令人感动。其实,这一切都被外星生物所掌握,也是因了这段话,外星生物也在水屏上给巴德重现了这段文字,为着巴德的献身精神,也为着两人生死离别时的真挚情感和那份爱,外星生物感动了,认识到人类不光是战争和毁灭,他们有着真情和献身的一面,从而停止了操纵海啸对人类进行毁灭的计划。
在影片的最后,美国式的重逢重现,记得吗?美国影片这种场景俯拾皆是,想一想,阿波罗13号,ID4,夺面双雄等等影片死而复生后的重逢,悲伤-焦急-吃惊-惊喜-拥抱-接吻。即便是泰坦尼克号的jack·dawson已经死亡,但最后也要在万众欢迎的掌声中来一段美国式的重逢。这种美国式的重逢尽管老套,但在特定的人物矛盾冲突中和特定的环境下并没有感到什么不适,反而觉得感动。这个深渊的最后重逢,是在外星生物的NTI方舟上进行的,这一幕完全是电脑合成的杰作。在诺大的外星船体上,方舟散射着贝壳般的五彩光晕,在晚霞的辉映下,两个生死离别的小可怜重逢了!在这种场景的映衬下,渺小的人与博大的自然和未知形成鲜明的对比,何等的壮观!
《深渊》为电影特技的发展树立了两个里程碑似的方向。首先是他尝试了前所未有的水下特技效果。卡梅隆在片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方法表现水下奇观,他的水下特技启发了一批电影人,之后的《猎杀红色十月》《红潮风暴》以至于《U-571》都受到了这部影片的很大影响,卡梅隆本人后来的《泰坦尼克号》也运用了在《深渊》中实践过的很多特技手段。
《深渊》中开创的另一个特技技术领域更具有革命性的影响,那就是它首次在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的电脑生成影像。在《深渊》中有两个技术性的环节被突破,其一是利用计算机做出不规则蠕动的圆柱蛇形状的液态外星生物体,真实感十足。这种技术不但解决了利用模型难以拍摄在三维空间运动的生物体的困难,创造了令人信服的海底游动智慧生物形象,而且创造了片中最令人难忘的场景——会变形的圆柱蛇形状的外星生物体,这种电脑生成变形物体的技术为卡梅隆的下一部杰作,《终结者2》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其二是严丝合缝地合成了计算机动画与实景片段;因为这个外星生物体是透明的,透过外星生物体身体看到的背景必需有折射效果。所以说这个合成在当时来说已经是一鸣惊人了。
关于影片的画面比例和画质,很多DY深恶痛绝的是这个DVD是2.35:1WidescreenLetterbox的,但在实际播放中并没有显出图像的劣化,反而感觉画面细腻,层次感非常强,暗部细节表现很好,整体还说得过去。一些可变宽银幕的画质表现也不见得就好,除了理论上的原因,心理上对LB的厌恶大概是众说纷纭的随波逐流的原因,表现为定势思维在作祟罢了。其实说到底,我们看的是实际表现。
关于音效,没说的,THX认证的东西并非浪得虚名,这个《深渊》的DD5.1的音效绝对是示范级的,海啸一幕,特别是巨浪产生的低频,震人心房,压迫感强劲,极具震撼性。细节表现也是令人击节的,听听水中的声音吧。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