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4月9日,上海《申报》的“人寿保险专刊”第四期,刊出了胡适的一幅题词,堪称中国知名学者向国人推荐人寿保险的一次“先例”。题词如下:
人寿保险含有两种人生常识:
第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壮年要做老年的准备,强健时要做疾病时的计划。
第二,“日计不足,岁计有余”,所以微细的金钱,只须有长久的积聚,可以供重大的用度。
无怪乎,胡适老年曾将保险与人生伦理联系起来,做过这样一番感叹。他说:
“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作明天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作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现代人。”
胡适晚年流寓美国时,并未能像在中国时那样,有计划地实施个人保险计划。这导致他一度贫病交加,当心脏病复发入院治疗时,医疗费也成了难题之一。实际上,他曾想过要在美国参投“医保”,但因其年老多病,被拒之门外。对此,他不无感慨地说过这样的话:“美国资本主义很坏,我这个年纪大了后,我想保险,他们嫌我年纪大,嫌我心脏病……”
后来,还是蒋介石托人办理,才把胡适入院医疗费结清,解了胡适投保不得、捉襟见肘的这场难堪。当然,胡适不久即离美赴台,在其出任“中研院”院长之后,“医保”问题自然也就不成问题了,由蒋介石政府提供的优厚待遇,足以令其不再有“保险”之忧了。
扩展资料: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
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参考资料:胡适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