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的认知失真

2020-06-08 情感 262阅读
仅供参考;
一个人怎样才算拥有“自我”呢?
一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兴趣,亦即自己安身立命的事业,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感到内在的愉快和充实。如果有,便表明他正在实现“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他的个性,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
二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信念,亦即自己处世做人的原则,那是他精神上的坐标轴,使他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如果有,便表明他拥有“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他的灵魂,一个坚定的精神核心。
这两种意义上的“自我”都不时每一个人一出生就拥有的,而是在人生过程中不断选择和创造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成为怎样的人而负责。
怎样才能成为自己?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在这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名声、财产、知识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表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的“自我”闪烁出个性的光华。
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例如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唯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物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干某件事的一架机器罢了。
耶酥说:“一个人赚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他在向其门徒透露了自己的基督身份后说这话,可谓意味深长。真正的救世主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便是那个清明宁静的自我。这个自我即是我们身上的神性,只要我们能守住它,就差不多可以说上帝和我们同在了。守不住它,一味沉沦于世界,我们便会浑浑噩噩,随波飘荡,世界也将沸沸扬扬,永无得救的希望。
判断下列论述是否有道理:
1、人应该得到自己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与赞许。
2、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强。
3、对于有错误的人应该予以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4、如果事情非己所愿将是可怕的。
5、不愉快的事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自己不能控制。
6、面对困难与责任不如逃避。
7、对危险和可怕的事要随时警惕,经常提防。
8、人要活得好一点,就必须依赖比自己强的人。
9、以往的经历和事件对现在具有决定性的、难以改变的影响。
10、对于他人的问题应该非常关注。
11、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
以上问题的答案是:全部没有道理。
所谓认知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观点、阐释事物的思维模式、评价是非的标准、对人对事的基本信念等。认知失真就是歪曲事实、丧失了客观性的不合理性,它是不健康心理的导火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认知,可以通过自我对话、自我评析而达到自我支持。可以创意地决定对同样的情景产生不同的感受,从而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明朗。
(以上内容摘自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孤独的滋味是难受的,尤其是独自离家、人生地疏的时候,这时候说“享受孤独”真有点矫揉造作的味道。可是,学会独处又是我们必经的成长过程,从我们宁愿悄悄关上自己房门的那一刻,我们开始长大了。
在方言上疯长的寂寞荒草 (陈磊)
孤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要不马尔克斯不会发出《百年孤独》的呐喊。然而,我第一次深刻体味到孤独的滋味,是在进入大学的时候。
那年,我第一次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过上住读的集体生活。虽然我很快适应了新的大学生活,但是融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域和文化,磨合还是非常痛苦。那座城市的方言,对于只会说普通话的我来说,与爪哇语无异。然而,这种靠方言建立的话语系统,却几乎渗透到我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我用餐、购物、乘车、理发时,由于听不懂、说不清,经常处于“失语”状态。我总算明白了什么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了,而且你所有的孤独感、被排斥感几乎都是从语言开始的。交流的困难使我常常意识到自己是个外地人,一个缺乏被群体认同的、常常被孤立的外地人。
孤独感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对父母家人的思念。十几年来,我第一次剪断了与家庭的脐带。进入大学以后,我不可能跟别人恣意撒娇、随意倾吐,要学会自己做每一件事,自己决断;什么委屈都要自己排解。而我是个需要依赖和呵护的小女生啊,因此总觉得身边缺乏一种有力的指引。有时候,我心里会冒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念头,比如我特别渴望再回到母亲的身体里,回到出生前的平静和祥和,这样我就可以永远在母亲的温暖中安睡。
记得进大学的第一个中秋节,正好是我的生日,不过,我没有告诉我的室友。当时,军训才结束,跟新同学还不熟悉,班里也没有安排活动。那天晚上,月亮很好,学校里很热闹。我一个人靠在床上,看着窗外的霓虹点点,人影绰绰,竟默默地掉起泪来。“热闹是别人的,而我什么都没有”那种凄凉的滋味真不好受。
现在看来,我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是,孤独感对每一个才进大学的学生都是真实存在的。
再说说我和室友的关系。大家来自五湖四海,相处友好,但每个人又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也有很多个人的事要忙。我们是一群有很多交集的集合,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谁也不能指望别人像家人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你。
就在刚入校的这个学期,由于认识时间短暂,我没有很快交到知心朋友。可是,学习生活中太多的挫折和委屈,太多的不尽如人意,更需要现实的关怀来填充和排解。“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孤独的人更是可怜的。
尼采说,孤独者有三种状态,神灵、野兽和哲学家。而我的孤独却很浅薄,它只是一个19岁的女孩在经历生活环境变化时的心理状态:有点酸,有点苦,还有点多愁善感,但它是真实存在的。
缘木求鱼是一种脆弱的幸福 (王保云)
刚上大一时,人地生疏,我的性格又比较内向,虽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但做事却总是我行我素,独来独往。这样的日子非常孤单,于是不知不觉间,她走入了我的生活。
以后的日子几乎每天都有她的陪伴,我们一起上学、吃饭、聊天、回家,彼此都有“得一知己足矣”的幸福感。我比以前爱说话了,性格也逐渐开朗了,与她更是无话不谈。但是,这种偶然的相逢是如此脆弱,没过多久,她离开了我。
对我来说,那是一种从未经历过的失意与苦闷。生活突然变得索然无味,我再也无法回到以前独来独往的生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情绪低落,做什么事都没有兴趣。同学问我是不是有心事,我只是茫然地摇摇头。后来我终于忍受不了这种压抑,向一位朋友和盘托出了所有的苦闷,痛快的倾诉使我轻松了许多。
朋友说:“你不能这么压抑地生活,需要靠自己的努力走出阴影。”靠自己?在最痛苦的时刻,我开始寻求产生困扰的根源。
比如:我总认为她不应该这样对待我。可为什么不应该呢?作为一个普通人,她有择友的权利。她和我只是不像以前那样亲密,并非因为矛盾而彻底决裂,况且她并没有意识到我的烦恼是由于她的缘故……渐渐地,我发现我是在自找麻烦。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找回失落的世界呢?我的情况不会比以前更糟。于是,我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状态———当然,也不像以前那么内向了,开始给每个人带去微笑,与每个人融洽相处,享受自由和快乐。
这段经历让我成熟了很多。特别是后来上过一堂心理健康课后,我真正明白了自己的痛苦所在。那节课教师讲的是“认知失真分析”。所谓认知失真,通俗地说,是我们在对环境、现实生活和他人情况存在不合理的认知,比如说,我们会认为某人理所应当对我们很好,但实际上这可能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主观愿望,别人不一定会这么看。我们的看法就是歪曲现实之后的反映,一定会酿造失望。每个人由于认知能力有限,不可能完全准确地认知客观世界,都会有或多或少认知失真问题,这也是正常的。
假如认知失真过于严重,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生活态度。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呢?许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试验,提出了一系列方法。有一种具体做法是:在一张白纸上分别写出:随想(指自己当时的情绪、心境),认知失真类型及反驳(用客观情况及主观感受反驳随想,使随想不成立)。
比如,以我的经历举例。随想有两点:1.我很痛苦;2.她不应该这样对我。认知失真类型:1.极端思维,主要指我总偏激地认为她对我不像以前那样亲近就是一种背离和决裂,导致我对痛苦感受程度夸大;2.强迫性的内心指令,即我总认为她必须不做某事。
反驳:对于第一点,我们并没有互不往来,只是不像以前接触那么频繁,关系还是很友好的。我所感受到的只不过是挫折后的烦恼和迷惘,还远远谈不到痛苦;对于第二点,她有择友的权利,有选择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权利,我无权干涉。至此,分析完成,达到预期效果:能客观、理智地看待这件事,从而使矛盾淡化、问题消失。
现在回想起来,我甚至感谢大一的这段经历,让我收益良多。使我不仅学会了享受独处,还理解了认知失真。其实这种现象在人际交往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在集体生活中,彼此的近距离接触最容易导致心理失衡。而摆正自己的心态,积极健康地面对生活、与他人相处,才能享受生活。
分手才知道恋爱的补丁多苍白 (荇芷讲述 陈磊整理)
高考成绩出来了,我如愿考入北京一所名牌大学,而我的他却名落孙山,最终去了南方打工。这是一个没有悬念的结果,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就像我们的爱情,在长辈们眼中是不会有结果的———我们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他是调皮叛逆的小混混,而我是父母老师眼中的乖乖女。
高中学习,压力很大,但就在那段时间,我们为自己开辟了一片温暖的小天地。晚自习前,他经常骑车带我去附近的集贸市场逛远近闻名的小吃摊,在我无缘无故地焦虑时,他总是安慰我,舒缓我紧张的情绪。时间长了,我变得非常习惯和需要他的照顾,实在难以想像没有他的日子会是什么样。
但是,我们心里也明白,现实的差距注定这段感情将无疾而终。我考入大学后,面对完全不同的境遇,我们分手了。那句话是我先说出的,电话那头的他用沉默接受了这一决定。而现在回想起来,我根本还没做好没有他陪伴的准备。
从此,我的生活开始混乱,孤独的感觉如影随形地霸占着我。每当我无助的时候,以前那些阳光灿烂的镜头就会在脑海里不断闪现,并且被无限放大和叠加。高中的回忆在暂时填补我空虚的同时,又衍生了更多更深的伤感。
我变得有点顾影自怜了,晚上躺在床上经常以泪洗面。寝室里的人都不明白我为什么哭,我也不愿意和她们袒露心中的秘密,当然,更不用提与父母倾诉了。同学们说我自闭,后来,连我都怀疑自己是这样。开学两个月了,我和班上一半的同学都没说过话。我还变得不“乖”了,逃课、睡懒觉。我更愿意一个人躺在寝室里发呆,我觉得班上的同学、老师甚至这个学校都与我没什么关系。
女孩子比男孩子更惧怕孤独。为了填补这种空虚,男孩子可以踢球、打电子游戏转移情绪,而女孩子往往在感情上寻找新的寄托,我又恋爱了。
因为高考成绩优秀,我和同班同学宏都被安排在系里学习部。宏是个善良的阳光男孩,他似乎体察到了我内心的抑郁。在平时生活中,总时不时关心我、安慰我。我伤心的时候会给他发手机短信,他回信说:“你别哭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人。你一哭,我就更着急了。”他还会用具体行动来表达对我的关切,经常约我出去玩。每当一想起他,我心里就会萌生出一种温暖的情愫,应当说,他的出现平复了我的情感创伤。
一天,我突然给他发了一条短信:“能不能认你做哥哥啊?”他马上回复我:“好啊!我正好没有妹妹。”我知道自己正在重复校园里哥哥妹妹之类的老套故事。最终我们的确没成为什么哥哥妹妹,而是开始了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
再接下来,就是一年后我们的分手。原因很简单,他虽然能填补我的孤独和空虚,但他却不是我的爱情。现在,我偶尔也会孤独,但我也学会了忍受孤独和排遣孤独。因为所谓哥哥的现实关怀虽然能填充内心一时的空虚,却无法成为爱情的理由。(实习生陈磊采写整理)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