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朝鲜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我国的朝鲜族是自19世纪中叶后包括日本侵华战争时期迁入东北的。
2、中国的朝鲜族是和韩国及朝鲜的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所以他们的语言除了一些地域性的方言,其他都是共通的。
3、我国建国以后,朝鲜族被政府承认是合法公民和中国合法少数民族,虽然加入中华民族的时间比较短,有些老一辈(能活到现在的已经不多)对朝鲜半岛会有一些感情,但是年轻一代已经很认同中国了,对朝鲜半岛几乎没感情,无论是法律还是情感归属上,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并且会说汉语。
一、来源
19世纪中叶以后,朝鲜贫苦农民不堪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和饥馑之苦,大批迁入我国东北,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1677年,清朝将包括长白山区在内的中国东北地区实施了封禁令,持续近200多年。不过,公元1700年之后零星有一些不堪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自然灾害的朝鲜人仍然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中国东北谋生。特别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难,一些苦难的朝鲜农民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两江沿岸一带开垦。
但此时迁入人数还不很多,大多数春来秋去,居住尚不稳定。后来改行招民开垦政策。日俄对东北的争夺战争使摇摇欲坠的清廷意识到人烟稀少对东北边疆防卫的巨大不利影响,于是正式彻底废除了延续200多年的封禁令。
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对入境的朝鲜农民尚采取封禁政策。后来改行招民开垦政策.1881年在吉林设置荒务局,在南岗(珲春)、延吉、东沟等地设置招垦局,招募移民,凡应募移入者,均为中国臣民。1885年清政府将图们江北岸长约700里、宽约50里的地区划为朝鲜族农民专垦区,更便于朝鲜农民大批移入东北地区定居。
随着日本在朝鲜侵略的加剧,大批居民为寻找生路,不顾朝鲜政府禁令,纷纷侵入中国东北方向边疆地区定居。据统计,1870年在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28个朝鲜人聚居乡。清光绪七年(1881)延边地区朝鲜移民已达1万多人。1883年在集安、临江、新宾等县的朝鲜移民已有3.7万多人。同一时期,乌苏里江沿岸一带也移入为数不少的朝鲜农户。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不堪忍受日本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朝鲜人民和部分抗日爱国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国东北各地,到1918年已达36万多人。到1945年6月底居住在东北的朝鲜族则达216万3115人。
二、文化习俗
节日
在延边, 朝鲜族传统的节日有春节(岁首节)、正月十五、清明、寒食、端午、中秋、冬至等;6月1日儿童节、8月15日老人节、9月3日“州庆”也是朝鲜族群众非常看重的节日。此外,还有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六十大寿)、“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
饮食
朝鲜族居住于北方,又多从事水稻生产,直接影响其主食习惯的形成。在朝鲜族传统饮食中,稻谷类和蔬菜为基本饮食,菜肴通常以辣为特征。在日常饮食中,一般以米饭为主食,以菜汤为副食,兼备各种风味小菜。朝鲜族历来以素食为主,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其饮食特点可以概括为辛辣、爽凉、清淡。
建筑
传统的朝鲜族住房很有特色,房屋一般建在沿山的平川地带,房屋正面朝阳,依山傍水,保持朴素洁净,尽量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房屋多为土木结构的草房或瓦房,屋顶多为四面斜坡,房屋间数多,除灶间、牛房、碓房等房间外,其他全部为起居室。房屋的门窗不分,房间与屋外、房间与房间之间都以滑动拉门隔开,拉即是通行的门,关则是窗或间隔,所以屋内敞亮,通风良好,出入方便。
服饰
朝鲜族传统服饰素净、淡雅,色彩以白色为主,象征纯洁、善良、高尚、神圣,因而朝鲜族素有“白衣民族”之称。
文学
朝鲜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传承了许多民间口承文化和艺术,主要有传说和民间故事等。
朝鲜族民间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广泛,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出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寓言、笑话等几类,其中流传广泛的有如《兔子和乌龟》、《红松与人参》、《牧童和仙女》、《青蛙三兄弟》、《春香和李道令》、《金先达故事》等。
礼节
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受中国明朝相关礼教的熏陶,朝鲜民族自朝鲜王朝以来非常重视人生礼仪。由于朝鲜王朝相关礼教的普及更多是为统治者服务,或多或少束缚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在进入现代后,朝鲜民族逐渐抛弃过度约束的规则,但仍有较多儒家文化残留。
参考资料:朝鲜族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