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文革期间下乡知青到农村生活的那段真实历史。

2020-10-02 综合 101阅读
知青在农村下地干农活。没有大锅饭吃,有的是在老百姓家搭伙,有的在知青食堂买,更多的是自己做着吃。
挣工分!不挣吃什么?工分是有等级的,男知青一般在8分以上,最高10分(当地最强的劳动力),女知青一般6.5分,最高8.5分。上工分三班(早中晚),记分员打迟到、缺席和早退。满勤给足当天的工分,有迟到等考勤会扣分的。到年终决算,分给应得的粮食、蔬菜和食用油等农产品,还有结余的也有结给少数现金的。但一年工分没有干足的知青,要倒贴钱的。
村里的土地都是集体土地,归生产队所有。没有哪一户农民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但是社员一般都有很少点自留地,用于种蔬菜等。知青入队后,也分给平均数的自留地。
我们知青,是一个特定时期的特定人群。说知识青年简称“知青”,不等于是说凡是有知识文化的青年人就一定是“知青”。而是在“文革”时期从初中以上毕业的、在城镇待业的、身体健康无伤残没有成家的青年人。成了家的青年人,在城镇没有就业一般作为“社青”,可以“上山下乡”也可以在城镇继续待业。但也有在农村成家的知青。这样的家庭,往往是知青之间成婚,也有知青与当地老百姓子女成婚的。他们都住在当地自盖的农房。
只要有钱,那个时候自己可以私自买东西,比如买衣服、买书包。没有现金也可以以粮食或农产品折算抵款购物。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文革期间城镇就业压力逼出来的,也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产物。它的存在有两面性。一方面埋没了许多人才,对于知识是极大的浪费,推迟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另一个方面,它让一代青年人认识了社会、认识了我国还处于极端贫困的农村、农民群众,城乡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认识了我们这代人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也让我们得到了锻炼,让我们真正懂得了什么叫“折腾”。还有许多都是在学校和城镇里学不到的。我们每一个知青都十分珍视那段经历,怀念那些人、那些事。没有什么平反这一说!但不等于说作为社会现象“知青”就一定是必须的,定位在一个畸形社会的特定产物吧!
反映这段历史的题材很好!祝成功!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