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里面,在他的五千言里面写的最多的,是关于个体在这个社会上应该如何自处的问题,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称之为人生哲学。那么老子的人生哲学,建立在一个什么基础之上呢?
实际上老子的人生哲学,包括后来整个道家的、庄子的人生哲学,都建立在一个基本的判断的前提之上。这个判断就是这个世界是危险的,这一个世界是不可信赖的,这一个世界是充满陷阱的,这个世界也是没有正义的。既然如此,你对这个世界越是有用,你越是危险。你要想没有危险,你要想好好地保全自己,那么你最好要成为一个无用的人。庄子在《人间世》的最后,讲了两个人的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庄子虚构的一个人,几乎是一个废人,另一个却是大名鼎鼎的圣人孔子。
非常令人吃惊的是,庄子在这两则故事里面,给予这个散人、废人是表彰,是羡慕,是推崇,他把他当做一个模范,向别人来推荐,而给予孔子的是什么呢?是嘲笑,是批评,是否定。那么这两个人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废人。这个人名字一听就很有意思,叫支离疏,一看到这三个字,你就会想到汉语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词“支离破碎”。一个人的名字就给人感觉到支离破碎的,他这个人会怎么样呢?他说这个人是严重的残疾,“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
我们大概可以想象出来,这个人肯定是严重的畸形,头整个的到了自己的肚脐眼这个地方,所以肩膀比脑袋高了。既然头已经下垂了,所以他的头发是指向天的,“五管在上”。既然头已经垂到了下面,那么身体的内脏,五脏也就在头的上面了,“两髀为胁”,两条大腿夹在自己的肋骨上面,严重残疾,而且残疾的让人目不忍睹,简直没法看了,典型的一个废人。可是庄子偏偏写出他废中的不废。正是这样的人,在这个社会里面,却偏偏是混得最好的人。他怎么样谋生呢,挫针治繲,给人挫一挫针,给人缝一缝衣裳,他就足以糊口了,给人筛一筛糠,给人簸一簸米,他甚至可以养活十个人了,而且问题是像他这样无用的人,社会不会来找他麻烦,这是最重要的,上征武士,统治者,诸侯要打仗了,要征兵了,会不会征到他身上去呢?不会的。为什么呢?他是残疾人,所以他不要服兵役,这是国家有事,轮不到他。那么反过来,当统治阶级哪一天发善心了,要给全国的残疾人给一点恩惠,那名单上肯定有他,征兵的名单上没有他,但是国家给这些残疾人一点接济的时候,这个名单上一定是有他的,他反而可以寿终正寝,可以在家里终其天年。讲了这个故事之后,庄子马上又说出另外一个人,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大名鼎鼎的孔子。那孔子是这个社会上最有用的人,孔子也是最希望在这个社会里面能够得到重用的人,希望用他自己的智慧,来改造世界的人。所以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到处去推销自己的思想,希望有朝一日用他的思想来改造世界。那么庄子就写了一个故事,对孔子进行嘲讽,说孔子到了楚国去,楚国有一个狂人,也就相当于一个隐士吧,名叫接舆,《论语》上也有这么个人,《论语》上有记载的,接舆游其门,接舆就专门到了孔子的门口,把孔子教训了一番,他说:“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
凤啊凤啊,你怎么这般落魄?天下有道,智者便出来化成天下;天下无道,智者只能保全性命要紧。算了吧,算了吧,这样的时代,不要再用你的光明去显出人家的黑暗;荆棘啊荆棘,不要伤了我的脚,我已经在拐弯走了。
他把孔子称之为凤,我们说老子为龙,孔子为凤,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两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孔子啊孔子啊,孔丘啊孔丘啊,你的道德,你的德性,怎么如此的衰败呀,你整天这么颠颠簸簸,周游列国,试图推销你的治国的思想,可是你知道不知道,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过去的一切你追不到了,未来的一切你也等不到,你这样做有用吗?方今之世,仅免刑焉,今天这个世道,你能够免于刑怒,能够寿终正寝,能够终其天年,就已经很不简单了,你怎么这么糊涂呢?福在那个地方,像羽毛一样轻,你却不知道把它接收下来,祸是那么重,你却不知道避,你偏偏在这样一个充满凶险,充满陷阱,没有正义的世界上到处碰壁。庄子在《人间世》这一篇文章的最后写了这两个故事,表达了道家对这个世界的整体的看法,就是这个世界没有正义,这个世界没有安全,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危险,到处都是陷阱,到处都是荆棘。既然如此,道家所选择的是什么呢?是躲避。所以,如果说老子的人生哲学是一种大智慧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讲,他不是积极的智慧,而是一种消极的智慧。
从庄子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和道家的思想虽然有大智慧,但也有消极厌世的一面。那么我们又能从老子的思想中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呢?老子有一句名言,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就是说我有三个人生的法宝,我一直紧持在自己的手中,保护着它,不要丢失。哪三种人生的法宝呢?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个慈实际上是讲珍重,慎重,保重,就对自己来说,这个世界既然如此危险,所以我一定要珍重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慎重地为人处事,要好好保重自己,这是慈。所以,韩非子的解释很准确,他说:“慈于身者,不敢离法度。”一个人如果真正爱护自己的话,他绝不会去违法乱纪。三宝之二,俭。那么有人说俭就是节俭,没错,但是还不全面,还要加上简单,还要加上节制。什么叫简单?不要把事情弄得太复杂,自然而然,做得自然一点,做得随意一点,为人处事简单一点,不要太复杂,这是俭的一方面,然后还有一个节制。节制是最为重要的,做事情一定要有所节制。所以老子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知足常足矣。最大的祸,没有什么比不知足更大的祸了,没有什么东西比贪得无厌更大的过错了。韩非子对这两句,曾经举过一个古代的故事来说明。为什么不知足是最大的祸?他举了春秋后期的三家分晋的故事。
在春秋的后期,晋国是北方的大国。晋国当时一开始有六家大夫,权力很大,国君的权力全在六家大夫那个地方。这六家是哪几家呢?范氏、中行氏、智氏,还有赵魏韩总共加起来六家。在这六家里面,范氏和中行氏是比较弱的,所以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这四家合起来,首先把这两家给灭了,把这两家的土地就给瓜分了,按说已经不错了。可是在剩下的四家里面呢,智氏是最大的,智伯瑶这个人很贪得无厌,他在分掉那两家之后,他又在想着把剩下的三家也一家一家地削弱掉,蚕食掉,晋国就变成他一家的了。他有这样一个贪得无厌的欲望,不知足。于是让赵氏、魏氏和韩氏每家拿出一百里土地给他。这个赵襄子是一个犟脾气,赵襄子说,我这个土地是我祖先传给我的,我做子孙的,怎么能够随便地把祖先传给我的土地让给别人呢?坚决不给。赵襄子就找到了魏氏和韩氏,跟他们说,不如我们三家联合起来,把他给灭了。最后的结果果然是这样,这三家联合起来,就是赵魏韩三家联合起来,出其不意,把智家给灭了,把智伯瑶给杀了。
我们来看一看,智伯瑶本来是晋国六家大夫里面势力最大的,可是他最终的结局是最惨的。为什么他有这样的一个结局呢?韩非子给他的评价就是老子的这一句话,祸莫大于不知足。如果他当初知足了,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了。在讲到咎莫大于欲得的时候,他也举了一个例子,也举的是晋国的事情。晋献公想灭了虢国,但是要灭这个虢国的话,必须要从虞国经过。因为虢国和晋国中间,隔着一个虞国。晋献公就向虞国的国君请求,你能不能够让我们的军队从你的国家经过?我们到你国家的那一边,把那个虢国给灭了。虞国的国君当然不愿意,虞国的大臣们也不愿意,大臣们还讲了一番道理,我们和虢国之间是唇亡齿寒,他灭了,我们也就跟着麻烦了,所以千万别这么做。所以,一开始晋献公想从虞国借道,去消灭虢国这个想法受到了挫折。正好他的身边有很漂亮的玉璧,还有一匹很好的马。他就派使者把这个玉璧和这一匹宝马送到了虞国,跟虞国的国君说,我给你送这一块漂亮的玉璧,还给你送这一匹宝马,怎么样?你能不能给我们让开一条道,我们到你的国家的那一边去,把那个虢国给灭了。本来虞国的国君是很聪明的,很明智的,这个事是不能干的。但是他一看到这一块漂亮的玉璧,一看到这一匹宝马,汉语里有一个词叫“利令智昏”。
这个时候,他的智慧就昏了,他就答应了。,于是晋国的大军从虞国过去,把虢国给灭了。灭了虢国之后,晋国的大军回来的时候,顺手也就把虞国也灭了。虞国的国君最终的下场是身死国灭。他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一个不幸的下场?韩非子讲,这叫“咎莫大于欲得”。他到底犯错误犯在什么地方?他的错误就犯在他太贪得了,他看到了这么一个好东西他就想要。人当你有欲望的时候,就可能是你犯错误的时候。
约,就是俭。一个人假如他能够很好的约束自己,很好地检束自己,他很谨慎,很节制,那么他就很少有失误。而我们知道孔子本人在他的性格和气质里面,也有一条很重要的俭。子贡曾经总结过他的老师孔子的气质,是五个字:温,良,公,俭,让。
就有这么个俭,这个俭就是节制,就是约束,就是谨慎。实际上我们说,过多的欲望,过多的贪欲,你贪来那么多东西,真的会给我们带来幸福吗?贪来那么多东西就一定能够守得住吗?所以老子又告诫我们:“金玉满堂,莫能守之;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满堂的金玉,你有办法守得住吗?还真守不住。一个人富贵,可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富贵了,有骄横霸道,那就一定会带来祸患。周公曾经对他的儿子就说过类似的话。周公以自己来做例子,他说,比如说我,我是周文王的儿子,我是周武王的弟弟,我是周成王的叔叔,而且现在我又做周成王的相,就是天下的宰相,你看我的身份怎么样?我的地位怎么样?我的身份,我的地位,难道不是既富又贵吗?可是我有了这样尊贵的身份,我是怎么做的呢?一沐三握发,一食而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我在洗头的时候,古人的头发很长,我正在洗头,假如听说有人要来见我,我根本不敢让他等我把头洗完,我再去见他,我赶紧用手抓住我湿淋淋头发,我就赶紧跑出去见他。我常常在洗头的时候,因此中断很多次,就是我洗一次头,可能我要出去接见好几个人,我不会让他们在外面等我。吃饭也是一样,我正在吃饭,听说有人要来见我,有人要求见,我不是让他等着我把饭吃完,我甚至把吃到嘴里的饭都吐出来,我先出去接见别人,一顿饭也常常被这样中断过很多次。他对他儿子说,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担心别人说我骄傲,说我骄横,说我因为有这样高贵的身份以后,就轻视天下的人才,所以我要做得特别谦恭,这样才能收揽天下的人心,才能避免祸患。然后周公对他儿子再次说,你一定要引以为戒,你到了鲁国以后,千万不要犯富贵而骄的毛病。老子是明智的思想家,周公是明智的政治家,无论是老子,无论是周公,都知道富贵而骄,是会给自己带来祸患的。当然,孔子也一样。我刚才讲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讨论过人生的几种境界,富贵而骄,他认为是人生最低的一种境界。有这么一副很好的对联,我们来看一看,上联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下一联是“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这里面最好的就是享下等福,为什么这个好?因为它充分体现了老子的慈,老子的俭,以及不行其险,平实人生的哲学精髓。为什么老子说人生应该要节制,不应该不知足,不应该贪得无厌呢?上等的福为什么就不能享,而要享下等的福呢?因为老子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祸福是相依的,所以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你别看那是一个祸,祸里面往往福也就在其中;你别看这是一大堆福啊,可是祸也就潜伏在其中。所以享下等的福,你也就可以避免太多的祸,享下等的福,你的心态一直是谦卑的,你的人生一直是平实的,你就可以有一个平实的人生,有一个宁静的心灵,这就是老子式的智慧,也是老子对我们一种真诚的告诫。老子的人生三宝里面,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慈和俭,尤其是我们特别讲到了俭。那么还有一条,第三条,不敢为天下先。这个不敢为天下先,又是什么意思呢?不敢为天下先,为什么也能够成为我们人生的三大法宝之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