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句子

2021-04-03 综合 122阅读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3.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4.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5.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 ——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6.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  ——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二首》

9.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韦庄《章台夜思》

1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扩展资料

桑梓为什么代表故乡:

在汉语中,“桑梓”一词经常被人们用来代称“故乡、乡下”。这一用法至迟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因为东汉张衡在其《南都赋》一文中即有句曰:“永世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归里焉。” 那么,在我国为数众多的树种中,人们为什么偏偏会选中桑、梓这两种树来指称故乡呢?

原来,在我国古代桑、梓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两种树。桑树的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用来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而梓树的嫩叶可食,皮是一种中药(名为梓白皮),木材轻软耐朽,是制作家具、乐器、棺材的美材。此外,梓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在古代还常被作为薪炭用材。

正是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衣、食、住、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代的人们经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植桑栽梓,而且人们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往往心怀敬意。如:《诗·小雅·小弁》中即有句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朱熹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

除此之外,在我国古代,家族的墓地多依傍桑林而建,死者的墓前亦经常栽种梓树(如:《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刎前曾对使者说过这样的话:“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这一点从汉末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一文中的“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肃恭”这句话中可得到印证。这是因为在古人的心目中,分枝再生能力极强的桑树和生长快速、材质优良的梓树都是生命之树,人们将它们视为灵木。

由于以上原因,久而久之,桑树和梓树就成了故乡的象征,“桑梓”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如:三国时期的女诗人蔡琰的《胡笳十八拍》(一说为托名之作)即有句云:“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思亲赋》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孝感赋》中亦分别有句云:“悲桑梓之悠旷,愧丞尝之弗营”、“恋丘坟而萦心,忧桑梓而零泪”。这一用法在唐代的诗文中更为常见,如:“永怀桑梓邑,衰老若为还”(李德裕《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金陵作)》、“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柳宗元《闻黄鹂》)、“谢病始告归,依依入桑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桑梓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