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窃读记主要内容

2020-08-16 文化 119阅读

1、《窃读记》现代作家林海音女士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以窃读为线索,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读书过程。真真切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文学知识的渴望。

2、作者综合运用了细致入微的动作、自语式的独白等描写方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动人的魅力。

扩展资料:

作者在窃读上花了很多篇幅,但是趣味并不同,不断变化,显得挺丰富。被迫离开,很有趣味;伪装随意翻阅,也有趣味。

享受到阅读之乐,也是有趣的,不过这时的趣味,成了另一种类型:“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我便从口袋里掏出花生米来救急。要注意的是花生皮必须留在口袋里。”求知欲得到满足,肚子感到饥饿,一个是心灵的,一个是生理的,二者不同层次。

但是,用一对比喻:“智慧之田和“胃袋”,用“丰收”、“求救”、“救急”,把二者联系起来,这样表面上是“用词不当”,但笔法是语义错位,是自嘲,是幽默,把自己写得可笑。但正是在这种自嘲中,读者和作者共享孩子的喜悦和自得。

不能忽略的是,花生米这一笔,不仅仅在于表现了此时的心情,而且为最后的主题升华埋下了伏笔。(这一点要读到最后才明白。)

虽然写得如此丰富曲折,孩子的心灵变仍然没有结束,接着又生发出“由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严重到“对人类的仇恨”。

并且还引用了一首小诗来渲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首小诗,与作者“窃读”的故事完全不相干,但花了不少篇幅。如果认为这是多余的,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是和后面遇到的好心店员联系起来,就可以发现,二者在情绪上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小诗渲染的是对人类的“仇恨”,充满愤激的反语:买不起书的孩子,“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认过字母”;买不起肉的孩子,希望“生来没有学会吃东西”。而接着发生的,却让孩子感受到人对人的爱心。

那么这一笔是对比,用来烘托反差的强烈。

在此文中,对比是很多的,整体的对比中套着局部对比。前面老板的无情和后面店员的好心是整体的对比,而这里的仇恨和后面的爱心又是局部的对比。正是这种双重的对比使得文章的结构显得严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窃读记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