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鼻祖鲁班、建造了赵州桥的著名匠师李春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位能工巧匠 ,也是传说中的“木匠之父”。他在 周游南北的旅途中路经四川某地,见 一条河上正在建造一座石桥。负责造 桥的赵掌墨师骄傲自满,又粗心大意 ,因设计失误,桥身无法合拢。鲁班 找到了症结所在,凿了一块石头,送 给快要出嫁但还没有嫁妆的穷姑娘翠 儿。在石桥无法合拢的紧急关头,翠 儿将石头献出,桥造成了,翠儿也因 此有了嫁妆。江南某地造宗庙时,规 定要用黄荆树做正梁,朱砂石做亭盖 。但现有的黄荆树干太短,不够标准 ;而朱砂石又太重,抬不上去。负责 造庙的张掌墨师为此犯愁。鲁班发明 了“鱼抬梁”和“土堆亭”的好办法 ,使庙亭终于建成。鲁班又到了京城 ,得知皇帝要在城里造四座角楼,每 个角楼必须有九根梁,十八根柱和七 十二条脊。许多掌墨师因无能为力而 遭杀身之祸。当年轻的李掌墨师毫无 办法时,鲁班经过几昼夜的冥思苦索 ,终于完成了角楼的设计。他请一个 名叫巧儿的姑娘,按设计尺寸,用麦 秸编成一个蝈蝈笼子,送给李掌墨师 ,其构造正好是九梁、十八柱、七十 二条脊。李掌墨师由此得到启发,才 将角楼建成。
---------------------------------
赵州桥简介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
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
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
“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