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 四本)知识点总结

2020-05-08 文化 132阅读
具体见:
http://bbs.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2161132&extra=&page=1
中国文学史概说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学?
把它作为通向二十一世纪的“个人护照”。1通过诗歌参证历史或通过历史印证诗歌,寻找诗中的文化、文化中的诗:其实大家回想一下,文学不仅在短短的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了过去的琼楼玉宇,逼真地复制了那在过去岁月中也许早已为人们淡忘了的生动具体的细节,而且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群,一种生活的韵味,一片奇妙的风光。读盛唐诗人杜甫的诗,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李唐王朝天宝末年,天子昏庸、奸臣挡道、武将好大喜功,屡屡对外开边拓土的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图景,读巴尔扎克的人《人间喜剧》就会想起18世纪末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龌龊生活图景,读80年代初走上文坛的朦胧诗派诗人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同样会想起文革岁月中长大的青年一代,对苦难的承担以及试图透过黑暗寻找光明的坚定信念。诗是需要品味体会,普希金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过去的将变为可爱。这是1825年普希金题在一位16岁少女纪念册上的短诗,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少女早已不是当初的少女,岁月也不再浪漫如白桦林里19世纪的俄罗斯,读这首诗的人也许阅历不同,年龄变化,但无论何种境遇,我们都会感谢生活的赐予,它使我们忍让、宽容、克制并憧憬未来……2文学还能培养我们诗人的才情,哲人的思辩,历史学家的深沉。也许有人说,哲理太枯燥,诗情太虚浮,但是,至少可使我们“澹泊明志”,修身养性。陶渊明一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令人追慕不已。古人尚可“买田数亩,买泉一眼”以安顿自己的心灵,现代人呢?现代人最怕丢失的是财富,而最先丧失的是精神,诗可以使我们在物欲横流,灵魂放逐的年代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一切都推向市场的时候,不要拍卖自己的良知。尽管我们不可能诗意的栖居,但是,对诗意生存的追求,却是人性中永不泯灭的一面。○3王国维先生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上古的神话、西周的诗经、春秋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
笔记志怪、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领**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这些作品既给我们美的享受,又给我们提供了无穷的研讨之机。琼瑶的《在水一方》出自《诗经•秦风•蒹葭》;《梅花三弄》主题曲,“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出自金人元好问《摸鱼儿》;《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出自明代杨慎《临江仙》。我讲这些目的,文学是有传承的,今天的发展是在昨天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知识层次、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江郎也有才尽之时,学无止境。(另外,文学也是在永不停歇的流动发展的)讲一个文革遗笑,那个时代毛主席的话(语录)就是圣旨,是人们心中的上帝,老领导领大家学毛主席语录,毛主席有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屈指形成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可老领导怎么读呢“天高云淡,……,屈指形成二万六,盘山上高峰。”这时一个小年轻怎么觉得不对劲就举手了,他说“报告领导,我有问题”记得中学历史课上老师讲过红军长征历经二万五千里艰难险阻,毛主席怎么写成二万六了呢?老领导没有意识到他的错,振振有辞,从容不迫地说“年轻人,这就是你们的不是了,下句不是”盘山上高峰“吗,既然是盘山而上,自然多走了了一千里。如果说老领导闹得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是与那个特定时代,特定历史背景有关的话,我们今天就应尽量避免或者少制造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当然,我并不需要大家人人都去做博士,但是一个充塞知识的头脑是应该有的(前人成果只不过是我们的必修课,关键要求自己创新)。○4文学是人学:代表古典小说高峰的《红楼梦》便是通过一些重要人物命运暗示贾、王、史、薛四大家族无可挽救的衰败及整个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趋势,如篇首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好了曲》更是说尽了人生的虚无,同时将感伤主义推向极至:“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在学习过程中,我只起个磨刀石的作用,给大家提供一个思想的火花点,一个思路,至于修行的好坏还在大家个人的底子和下来的努力,从今天起我将带领大家跨越历史的尘埃烟云,从高文典册、圣经贤传中寻找我们民族文化的根。。
二、“中国文学”之美
我们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早接受人类文明洗礼的人类之一,作为四大闻名古国(中、印、埃、希)的唯一幸存者,从最初杂乱的民族形态到今天统一的民族实体,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适应环境的方式和一种族体心理在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弥漫演进、长期积淀,文学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既是我们历史生活的见证,又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鲁迅先生把中国的语言文字概括为三美:1意美以感心(意境之美可使人在心灵上获得感悟审美愉悦,物境、情境、理境、由景起情,由景生情);2音美以感耳:元音占优势→乐音→节奏美,外国人听上去像唱歌,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时,何当……。贺敬之《回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榆林,一想到延消水、宝塔山、小米粥,心情还真的蛮激动,可到跟前一看,水也快干了,灰头垢面)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东方红的故乡佳县→白云山;3形美以感目(汉字是东方魔块,方块字,有中心有外围)a.对称合谐美, b.肢体语言美,象形(鹿鼎记、周星弛);c.绘画语言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只要你一看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眼前肯定会浮现出一个阔大、壮美的画面,一句话“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精神”。
三、学习古典文学方法
1.一定要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时代、历史背景中,一分为二评析
。。。。。。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