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养老床位是如何被骗的?

2021-11-19 社会 143阅读

近年来,非法集资案件频发,不法分子以投资、合伙做生意等可以获取高额回报的项目为诱饵,选择亲戚、朋友、同事借资或融资,最后携款逃跑。对此,警方盘点常见非法集资套路,提醒广大群众提高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案例:近百人投资“养老床位”被骗


今年6月初,蜀山警方在辖区某高档写字楼摸排时接到一公司员工反映,称自己帮着公司对外推销位于天柱山某养老中心的养老床位,虽然不少老人购买,但这些床位根本就没有建。

随后,警方对该公司展开调查,发现主要对外发售的养老床位,价格分为4个等级,最低2万,最高25万,只要购买一个床位,每个月即可获得高息回报,同时6个月之后就会返还本金。如果没有返还本金,可以在养老中心进行等值消费并享有7折到9折的优惠。调查中,警方发现该公司确实在天柱山建有一个养老中心,并不定期组织老人前往参观。

虽然养老中心确实存在,但养老床位却是子虚乌有。随着调查的深入,民警判断这是一起非法集资案件,于是迅速将该公司负责人王某抓获,归案后,他对于自己打着投资“养老床位”的幌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据警方初步统计,此案中共有上百人受骗,涉案金额近千万。

数据:去年发案5000余起涉案1700多亿元

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全国新发涉嫌非法集资案件5052起,涉案金额1795.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8%、28.5%,2018年1-3月,新发非法集资案件1037起,涉案金额26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6.5%和42.3%,虽然呈现双降态势,但案件总量仍在高位运行,参与集资人数持续上升,总体形势依然严峻。

当前,全国非法集资新发案件几乎遍布所有行业,呈现“遍地开花”的特点,投融资类中介机构、互联网金融平台、房地产、农业等重点行业案件持续高发。大量民间投融资机构、互联网平台等非持牌机构违法违规从事集资融资活动,发案数占总量的30%以上。

一些不法分子层层包装设计所谓的项目和产品,以当下“热门名词”“热点概念”炒作,诱惑社会公众投入资金。一些无商品、无实体、打着“虚拟任务”名头的案件陆续出现,许多非法集资借助互联网平台,近期还出现了完全借助微信群等开展非法集资等行为,隐蔽性强、风险传染快,风险不容忽视。

骗局:六种典型手段需警惕


公安机关通过梳理近年来侦办的众多案件,总结出了目前非法集资的六种典型手段:

1.假冒民营银行的名义,借国家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机构的政策,谎称已经获得或者正在申办民营银行的牌照,虚构民营银行的名义发售原始股或吸收存款。

2.非融资性担保企业以开展担保业务为名非法集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发售虚假的理财产品,二是虚构借款方,以提供借款担保名义非法吸收资金。

3.以境外投资、高新科技开发旗号,假冒或者虚构国际知名公司设立网站,并在网上发布销售境外基金、原始股、境外上市、开发高新技术等信息,虚构股权上市增值前景或者许诺高额预期回报,诱骗群众向指定的个人账户汇入资金,然后关闭网站,携款逃匿。

4.以“养老”的旗号,表现为:一是以投资养老公寓、异地联合安养为名,以高额回报、提供养老服务为诱饵,引诱老年群众“加盟投资”;二是通过举办所谓的养生讲座、免费体检、免费旅游、发放小礼品方式,引诱老年群众投入资金。

5.以高价回购收藏品为名非法集资。以毫无价值或价格低廉的纪念币、纪念钞、邮票等所谓的收藏品为工具,声称有巨大升值空间,承诺在约定时间高价回购,引诱群众购买,然后携款潜逃。

6.假借P2P名义非法集资。即套用互联网金融创新概念,设立所谓P2P网络借贷平台,以高利为诱饵,采取虚构借款人及资金用途、发布虚假招标信息等手段吸收公众资金,突然关闭网站或携款潜逃。

防范:辨识非法集资“三看三思三不要”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要自觉抵制各种诱惑,提高识别能力,做到“三看”“三思”“三不要”,远离非法集资,防范投资风险,莫入集资陷阱。

“三看”:一看是否取得工商营业执照;二看是否取得金融监管部门(一行三会、政府金融办)的批准文书,理财产品是否在其批准的经营范围内,只有工商营业执照,没有金融监管部门批文,是不能销售理财产品的;三看资金投向领域是否安全可靠。

“三思”:一思是否真正了解该产品及市场行情;二思理财产品是否符合市场经营规律;三思自身经济实力是否具备抗风险能力。

“三不要”:一不要盲目相信无风险、高回报的承诺,这些宣传往往是非法的虚假广告;二不要盲目相信熟人介绍、专家推荐,他们也可能是非法集资的受骗者;三不要被高利诱惑盲目投资,高利息的资金来源很可能是投资者自身提供的本金,没有可持续性。

来源:凤凰网资讯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