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八年级上册的历史1—15课的总结大纲?

2020-05-30 综合 105阅读
§1.1
1、为什么北京人要过群居生活?
答:在北京人生活的时代,环境险恶,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极其低下,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那时的人们,只能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1.2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是怎样产生的?
答:大约在一万年以前,气候变得温暖湿润起来。环境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仅靠采集狩猎难以满足人来对事物的需求。于是,在一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人们经过长的尝试摸索,栽培了某些野生植物,驯养捕捉到的一些野生动物,以补充食品。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逐渐产生了。
§1.3
3、《吉尔加美什》写到了什么?
答:史诗写道吉尔加美什力大无比,强迫居民为他构筑城桓,只是民怨沸腾.居民纷纷向天神控诉。天神派来半人半兽的勇士,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两人最终结为好友,一同为民除害。他们杀死了种种害人的怪物,成为受人爱戴的英雄。
4、《特洛伊木马》在哪部历史典著中,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答:《荷马史诗》。特洛伊王子拐走了美丽的斯巴达王后,斯巴达王的兄长迈锡尼国王,为此联合十万希腊大军攻打特洛伊,但围攻了9年也没有打下来。后来希腊军假装撤退,留下一个巨大的木马。特洛伊将木马当作战利品带进城里,当晚,藏在木马里的希腊士兵冲杀出来,里外应和,一举攻下了特洛伊城。
5、黄帝、炎帝各有什么发明?
答:相传炎帝发明耒耜,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因此号称神农氏。他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黄帝开始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6、为什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答:炎帝和黄帝,是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那时候,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炎帝部落和皇帝部落联合起来,打败了东方强大的蚩尤部落。后来,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因此我们也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2.1
7、犹太人的来历是什么?
答:在两河流域还有希伯来人。希伯来人建立的国家,位于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一带,后来分裂为以色列和犹太两个王国。几个世纪以后,这两个王国先后为外族所灭。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希伯来人流散到世界各地,统称为犹太人。
§2.2
8、汉谟拉比是一个怎样的人?
汉谟拉比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国王。他勤于朝政,在位四十年中,使巴比伦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他确立了绝对的王权统治地位,自称“巴比伦之王”和“世界四方之王”,并建立了官僚统治机构,各级官吏由他直接任免。他还建立了军队,指挥官由他任命。汉谟拉比极力宣扬自己与神灵的密切关系,称自己是天神和地神的宠人,他的王权来自神的授予。
9、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样的?
答:第一等级是婆罗门,他们掌握祭祀大权;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由国王、武士和官吏等组成;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供养前两个种姓;第四个等级处在社会最底层,叫做首陀罗,包括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其中婆罗门和刹帝利是统治阶级,吠舍和首陀罗是被统治阶级。
10、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有怎样严格的规定?
答:下一级的人不能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能互相通婚。
11、我国商朝的奴隶生活是怎样的?
答: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和触犯刑法的罪犯,他们毫无人生自由,经常被国王和贵族用于赏赐和买卖。贵族除了强迫努力做苦役之外,有时还把他们杀死,作为祭祀祖先的贡品,或者为死去的贵族殉葬。
12、我国第一位出现在文字中的女将军是谁?她是怎样一个人?
答: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第一位出现在文字记载中的女将领。她英勇善战,功绩卓著,曾经率领一万多人出征。在她的墓中随葬了大量的兵器,在其中的一件钺上,刻着她的名字,它是妇好可以领兵打仗的权利的标志。
13、《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是怎样的?
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
§2.3
14、星期制度和计时法的来历是怎样的?
答: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观察月亮圆缺变化的规律,编制了太阴历。他们规定七天为一星期,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从星期天到星期六分别是太阳神、月神、火星神、水星神、木星神、金星神、土星神。在计时方法上,他们把一天分为12小时,每小时60分,每小时60秒。我们现在使用的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和计时法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15、佛教的传播、发展顺序是怎样的?
答: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在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得到很大发展,并且开始向外传播。他在印度兴建了许多佛寺、佛塔,召集佛教徒聚会,让他们整理和编纂佛教经典。他还派僧侣到邻近的国家去传教。从此,佛教开始广为传播,向东南传入东南亚,向西北传入中亚。公元前后(西汉末年),佛教经由中亚传入中国内地,此后又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
§3.1
16、陶片放逐法是怎样的?
在雅典,为了防止某些人权力大而破坏民主度,雅典人还发明了陶片放逐法。每年专门召开一次公民大会,公民们把他们认为是民主制度的敌人的名字写在陶片(或贝壳)上。如果出席大会的人数超过6000,得票最多的人就会受到为期十年的放逐。
17、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完善的吗?为什么?
答:不是。雅典的民主制度,使公民积极地参加议政,但是,这种民主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占大多数人口的努力、妇女和外国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政治权利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手中。总之,雅典的民主制度虽然不够完善,但从历史角度看是一个飞跃。
18、为什么说雅典城邦“斯巴达”就像一座大兵营?
答:斯巴达人崇尚武力,热衷于征服邻邦。斯巴达人的一生都必须服从城邦的军事需要,男婴出生时,残弱的即被丢弃,健壮的7岁时就要开始军事训练,女孩也要练习跑步、投矛等,以便将来成为强壮的母亲。因此我们说,整个斯巴达就像一座大兵营。
19、“法西斯”一次的来历是什么?
答:罗马共和国建立后,共和国的执政官有很大权力,他们出行时有12名扈从跟随。扈从肩上扛着象征权力和威信的束棒,叫做“法西斯”。
20、罗马的军队是怎样的?
答:罗马人是个尚武的民族,他们崇拜英雄,教育孩子要勇敢、善战。罗马军队作战英勇,战术高超。罗马军团由青年兵、壮年兵、后备兵三个战列组成,每个军团配有工兵、机械兵和骑兵,具有多兵种协同作战的“集团军”优势。
21、为什么称地中海是“罗马人的小澡盆”?
答:随着版图的日益扩大,共和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统治的需要。公元27年,屋大维自称共和国的“元首”,独揽大权,实际上成为皇帝。从此,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在帝国期间,政治相对安定,经济上也出现繁荣。到2世纪,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海,有人戏称它为“罗马人的小澡盆”。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之一。
22、《十二表法》地位在历史上是怎样的?
答:《十二表法》是罗马法与欧洲法学的渊源。罗马法对后世欧美各国的法律影响很大,成为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基础。
23、“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谚语的来源是什么?
答:罗马人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这些道路数量众多,饱经风霜而坚固依旧,所以会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之说。
24、西方文化之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答: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古希腊人与古罗马人创造出许多自然科学和人文成就,他们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成为西方近代科学的源头。
§3.2
25、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答:查理曼帝国几十年的扩张战争,使广大人民深受其苦,许多破产的农民被迫投靠封建主,变成了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同时,查理把征服得来的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臣下。在这一过程中,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了。
26、英吉利王国是怎样形成的?
答: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进入不列颠,他们就是今天英国人的祖先。起初,他们建立起许多小国,后来经过兼并战争,9世纪早期,形成了统一的王国,从此有了英吉利这个名称。
27、基督教对欧洲有什么影响?
答: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许多国王先后皈依了基督教,教会也利用国王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教会不仅通过各种手段占有大量地产,还经常干涉和控制各国的事务。在中世纪,基督教成为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教育也为之所垄断。
28、查理这个统治几乎整个西欧的国王,却跪在教皇面前接受加冕,这是为什么?
答:查理为了取得基督教的支持,巩固自身统治,需要加强与教会的关系,而基督教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也须借助查理的势力,通过加冕仪式,代表队查理称帝的认可,意味着查理有传播与捍卫基督教的义务,标志着教权与皇权之间的相互利用的关系及其联盟的成立。
29、中世纪的庄园中,农奴的生活是怎样的?
答:农奴从主人那里领取一小块土地耕种,维持生活,但也要按时向主人缴纳租税。此外,还要承担各种杂役。他们缺乏人生自由,结婚也要获得主人的允许。由于生活极端贫困,农奴很少有人活过40岁。
30、中世纪乡村中的庄园生产和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答:庄园几乎成为自给自足的小世界。庄园的主人可以时国王、贵族或教会,劳动者是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庄园的大小不一,通常由一个或几个村落组成,庄园内有封建主的城堡、教堂、磨坊、耕地,以及农奴的住宅。庄园中的一切产品都用于封建主和劳动者自身的消费,只有极少数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如盐和铁,需从外部购买。
31、中世纪时,新兴城市如何兴起的?
答:在中世纪初期,由于战乱不断,古代的城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城市经济也随之衰败。从11世纪起,经济逐渐恢复,人们开始频繁地把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去交换,原有的城市复苏,新兴的城市也不断涌现,比如巴黎、伦敦、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
32、行会是什么?
答:随着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生产的繁荣,为了保护同行手工业者的利益不受外人侵犯,城市中手工业者成立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行会。后来,行会的代表还可以通过选举进入市政会。
§3.3
33、伊斯兰教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答:6世纪末,阿拉伯部落间为争夺水源和牧场相互仇杀,阿拉伯半岛内部矛盾重重,阿拉伯人渴望建立起统一的国家。在这一形势下,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34、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的格局是怎样的?
答:清真寺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代表,它一般以原定寺庙为主体,坐落在正方或长方形院子的中央,四周带有拱门的轮廓。它的墙壁上还装饰着各种镶嵌图案,整个清真寺看上去华美壮丽,别具一格。
35、阿拉伯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
答:阿拉伯文化在当时具有领先地位和融合的精神,地跨亚、非、欧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地区文化的融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罗马希腊文化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
36、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有什么作用?
答: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罗马和古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世界文化得以保存,不少阿拉伯人穿梭往来于三大洲,带去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带回了东方的特产和先进的技术。它也把中国和东方国家一些文化传递到欧洲,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阿拉伯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
§4.1
37、周朝发展并完善了什么文明,它包括哪些制度?
答:古代礼乐文明。礼乐文明包括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分封制是周武王除了王都周围地区由周王直接统治外,还将其他地区先后封赐给亲属、功臣等,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
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利的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起来,密切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周王迅速发展为幅员辽阔、对周围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同时,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就连如何称呼“死”,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相传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周公制定的。
38、“春秋”和“战国”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答:“春秋”,取自于鲁国编年史《春秋》。这部书记载了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历史,这段历史被称为春秋时期。“战国”一词原指当时不断战争中的诸国,西汉《战国策》一书编定后,“战国”成为公园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时代专用名词。
39、请分析为什么齐桓公能最先称霸。
答:齐国背陆面海,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经济。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齐桓公采用管仲的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霸主的地位。
40、战国七雄确立统治地位,有哪些变法?
答:战国七雄为了确立统治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打着“富国强兵”的旗号,先后进行变法。主要有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变法。
4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分别是什么的?
答: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Ⅰ 废除土地国有,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Ⅱ 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Ⅲ 奖励军工,立了军工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Ⅳ 建立县制,把原来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大增强,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2、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答: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同时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3、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什么?
答:⑴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设郡、县,官员都有皇帝直接任免;⑵经济措施: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货币采用圆形方孔钱(秦半两);⑶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演变为隶书;⑷思想上:采纳李斯的建议,进行焚书坑儒;⑸交通上:大修驰道,拆除路障,统一车轨⑹军事上: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北拒匈奴,开凿灵渠(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南统越族。
44、“皇帝”一词的来历是什么?
答: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的功德高过古代的三皇六帝,于是采用“皇帝”的称号。从此,“皇帝”一词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4.2
45、“文景之治”是指什么?
答:汉文帝、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徭役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
46、“七国之乱”是指什么?
答:吴王刘濞很早就有篡夺皇位的打算。当朝廷着手削夺他的封地时,他联合其他六位诸侯王起兵反叛。这次叛乱,历史上称作“七国之乱”。七国都是当初刘邦分封的同姓诸侯王,他们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起兵。汉景帝被迫杀死晁错,以安抚叛乱的诸侯王。但刘濞不仅没有退兵,反而扬言“我已为东帝”。景帝于是起用大将周亚夫平定了叛乱。
47、汉武帝的主要政绩有什么?
答:⑴政治上:①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采取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巩固了思想上的统一,出现了“大一统”局面;③加强监察制度,对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进行监督,以加强皇帝的权威;⑵经济上:把铸币、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亲治黄河,使农业生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⑶民族关系上:①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往来②北击匈奴(卫青和霍去病),取得决定性胜利,使北部边境安定。③在西南设立郡县,疆域大大扩展了;⑷文化上:在长安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官学,大大推行了儒学教育(西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8、西域是指今天的哪里?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历史作用?
答: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新疆以及更远的地区。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的良种马、石榴、核桃及乐器和歌舞开始传入中原。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也传到了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49、“光武中兴”是指什么?
答:在刘秀(光武帝)统治时期,减轻赋役负担,作用清廉官吏,社会安定,经济好转,史称这一时期为“光武中兴”。
50、我国的经济重心是怎样转移至南方的?
答:自东汉以来,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地向内地迁徙,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后来,由于战乱、灾害等各种因素,大量北方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各地。北方人民的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到隋唐五代进一步发展,到了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向长江流域的转移。
5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主要内容:⑴政治:①采用汉族统治政策②从平城迁都至洛阳⑵经济:使用均田制⑶文化习俗:①改汉姓②穿汉服③讲汉话④提倡与汉族通婚。
作用:北魏孝文帝废除鲜卑旧学,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有利于少数民族接受先进的经济文化,有利于北方民族融合的实现,为隋唐重新实现统一准备了条件。
52、唐太宗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答:⑴政治上: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扩大科举选拔,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⑵经济上:减免租赋和力役,重视农业生产;⑶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促进民族关系的融合。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称为“贞观之治”。
53、“贞观遗风”是指什么?
答: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时期重视人才,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史被称为“贞观遗风”。
54、“开元盛世”是指什么?
答: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55、“安史之乱”是怎样的?
答:唐玄宗后期,爆发了以边防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是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56、《史记》是怎样的一部书?
答:《史记》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史学巨著。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约三千年的主要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体例完善,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7、道教是怎样的?
答: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尊老子为教主,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因老子姓李,唐代统治者对道教特别推崇。唐玄宗曾亲自为道教经典《道德经》作注,把它列为诸经之首,颁布天下,命令所有人都要学习它。
58、丝绸之路是什么?
答:张骞通西域以后,各国商人、使者东来西往,通过河西走廊,开通了一条从长安向西,往中亚、西亚,直达欧洲的交通大道,中国的丝绸等物品可以运到古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59、丝绸之路传递的物产主要有哪些?
答:除了丝绸,中国的陶瓷、铁器、漆器等商品也是通过这条道路运送到西方。而西方商人则利用这条道路把毛皮、香料、药材、珠宝等物品运到中国。
60、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好吗?为什么?
答:从主观原因看,隋炀帝是为了加强北方和东南地区的控制,到江南巡游,而开凿运河沉重的经济负担却压在了百姓的肩上,这也是导致隋朝很快灭亡的一个直接原因,因此这是没有益的;从客观角度看,由于我国主要河流走向都是由西到东,开凿一条南北向的运河以后,可以较好地促进南、北方地区文化交流,有利于经济发展,因此这也是有益的。
§4.3
61、“澶渊之盟”是指什么?
答: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城,都城东京局势危急。有人主张迁都避让,宰相寇准坚决反对,力劝宋真宗亲自率兵出征。当宋真宗来到澶州时,宋军士气大振。此后,宋辽议和,辽退兵,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绢。这次协议,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带来了宋辽间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
62、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更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⑴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⑵中央设宣政院,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⑶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
63、“陶瓷之路”是指什么?
答:“陶瓷之路”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丝绸除了通过河西走廊大量输往中亚、西亚、非洲、欧洲的国家外,也经由海上航路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因此,人们称东西方的海上航路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航路销往各国,于是,它又被称为“陶瓷之路”。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