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教学反思

2022-07-27 教育 1712阅读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多姿多彩的植物,对常见的植物进行分类,认识各种植物的结构是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我们首先对教材进行了分析,课本在驱动页之后是参观植物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有植物园,但植物相对不多我们改为观看录像进行考察和实地考察相结合,以录像考察为主。活动2给植物分类,我们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删去了一些当地不常见的植物种类,增添了家庭和野外常见的植物种类。下面就本节课的几个方面做一个反思。

  1. 深入自然,开放课堂

    学习者要想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所以,科学学习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接触第一性材料。让学生观察实物和活体和看标本、挂图和视频材料结合。我们的设想是半开放课堂,课前让学生走出教室,深入自然,通过亲身经历去获取科学知识,去体验科学、感受科学、理解科学,同时让孩子们受到大自然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美好情感。课前我们就对当地的一些植物作了调查。对一些不太清楚的植物我们还查了资料,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我们选择了一个山坳作为录像的内容。因为这里植物种类丰富,且各类植物分布相对集中,环境形态也较齐全。

    由于课本上是先让学生参观学校植物园的各个区域。在植物园里,各种植物是根据各种类的特点分片集中种植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容易搞清灌木和乔木、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的特点。但在大自然里,植物是自然分布的,并不存在严格的分区。所以,我们在活动1里,先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松树和黄荆这两种代表性树木的特点,认识乔木和灌木;然后又观察蕨、苔藓和油菜籽、栗树这两类植物的特点和生长环境,认识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的特点。

    在建立乔木和灌木、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的概念之后,我们转入活动2,让学生观察整个区域的所有植物,并考虑它们属于哪一类。这一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当地常见的植物种类,知道植物的名称,并对两种植物的分类方法进行验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这个环节学生活动非常积极,兴趣浓厚。各小组找的找、记的记、问的问、争论的争论,一个个都沉浸在观察和探究的氛围之中。

    由于活动充分,在接下来的汇报中,学生的发言果然都“成果”迭出,令人兴奋。

  2. 小组合作,资源共享

    在活动2和活动3里,我们都采用了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比如活动2,要求学生考察活动区域的植物,了解其名称,对其生活环境进行记载,并采集一些有代表性的植物进行分类。三、五人一组,既起到互相补充、相互启发的作用,又能让学生人人参与。有的小组找到一种不认识的植物,有的同学就留下来记载这种植物的特点和生长环境,有的同学就去问别的同学或老师。在活动3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给植物分类时,学生之间往往为了一种植物到底属于哪一类发生争论。这种争论是学生思维的碰撞,常常迸出智慧的火花,能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

  3. 尊重学生,激发创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发现,除了对少量的错误进行点拨之外,其余的属前概念水平的问题,我们并不对其作过多的解释。如有的学生把植物分成可盆栽和不可以盆栽两类并不十分科学,但学生能这样分,是他这个年龄的理解,我们并不对其予以否定。这样做,对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