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摔倒扶不扶,面临这种情境的心理过程

2022-07-31 社会 97阅读
面对倒地的老人,到底扶不扶,确实令我们难以抉择。扶不扶为何让我们如何如此为难?

  老人倒地,行人见了扶不扶,这本是一个极简单的道德问题,无需任何考虑就能做出选择。可是,从彭宇、万鑫,到前不久以自杀正名的吴伟青,现实中发生的一幕幕,不得不让人费思量,想清楚,问明白:扶会怎么样?不扶又怎么样?

  扶,是善良人性的闪现,是人道主义的要求,是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体现,也是我们所受的道德教育所倡导、鼓励的。但是,扶人是有风险的,弄不好会引火烧身,惹祸上门,遭被扶者或其家人讹诈,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不扶,见义不为,有难不帮,显得没人性,不人道,不符合道德要求,必然遭受道德的谴责和批判,而且自己也会觉得良心上过不去,于心不忍,问心有愧,心怀不安。可见,不扶是不行的。

  扶与不扶,确实很让人纠结,很让人为难。难就难在:一方面,我们的社会道德要求人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做好事,行善事,积美德,“老吾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必须去扶。另一方面,现在市场经济社会,人心已不古,好事再难做,社会缺乏起码的道德信任,受恩不思报,助人反遭讹,救人反被诬,出于明哲保身,保护自己,扶不得。

  究竟扶还是不扶?还是民警说得好,“每个人都有父母,只要稍微换位思考一下,谁都会去扶的”。小品说:“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是的,人倒了,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良知没了,信任丢了,就再也扶不起来了。

  综上所述,尽管扶不扶很为难,很纠结,但公道自在人心,美德照亮世界。只要美德在,只要良知在,我们不能不扶,不能不行善,不能不助人。否则,如果老人倒了,人心倒了,再也无人去扶,这个社会就真的没救了。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