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机构为什么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

2022-08-03 财经 150阅读

昨天,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 & Poor’s)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从AA-降到了A+,展望由“负面”调为“稳定”;

今天一早,中国财政部回应称,“标普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标普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全部计入政府债务,从法律上是不成立的”

国外评级机构下调对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说实在的并不算什么真正的“新闻”。但为什么,一个国际机构的动作,能引发中国财政部的大篇幅回应?以标普为代表的评级机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主权信用评级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它可信、有说服力吗?

因为无论是在1916年打仗时还是之后,无论借款主体是国家政府(欧洲的战争经常以国债的形式筹措资金)、是企业还是某个地方政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必然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如,美国的投资者要借钱给欧洲某国打仗,但不了解他们,怎么办?依赖评级机构给一个评价。投资者不知道某个企业是否值得投资、投资多久,怎么办?参考评级。

说白了,评级机构扮演金融中介的地位——有人想筹钱,有人想放钱出去获得收益,但两个人不认识、不了解、不信任,就需要有评级机构站出来告诉投资者,发债方甲信用不错,俩A;发债方乙差一点,要借需谨慎。

信用,是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东西。有信用,借钱易;没有,难。企业如此,政府也一样。如果大家都普遍认可某个机构的评级,那这种信用就会成为筹码。

以一国的国债为例,国债的风险系数是不一样的,主权评级越低,风险系数就越高,那么在出售国债时要准备的风险损失准备金也就相应要留出更多,最终,将拉高国债的价格,从而影响到一个国家的融资成本。

当然,评级机构就可以依赖这种专业化的服务获得报酬。在现代,企业要发债,可能会请评级机构先给自己评级,付酬;投资机构也会请评级机构去给某个投资标的评级,或者购买其报告等,一样付酬。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