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明代又称雄威庙。桓侯祠为明清时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古建筑群,占地5000多平方米,规模恢宏,建造精美,由山门、敌万楼、左右牌坊、东西厢房、大殿、后殿、墓亭、墓冢组成,建筑面积达2200平方米,为三国文化的一大胜迹。[8]
五龙庙位于阆中河楼乡白虎村五龙山麓。始建于唐代,元至正三年(1343年)重修。占地4亩,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原有山门、戏楼、左右厢房及文昌阁等,“文革”被毁,现仅存元代文化遗址文昌阁,属全木结构,其建筑风格为布筒瓦覆盖的单檐歇山式屋顶,面阔3间,檐柱侧脚明显,前檐下施六铺作斗拱出双挑:第一挑瓜子拱雕呈翼型,第二挑华拱左右各出斜拱,极为别致。[9]
永安寺位于水观镇东北5公里群山环抱的黄泥岗上,距阆中城约40公里。建于唐代,宋治平年间,元至正年间,明嘉靖年间,屡为培修。占地4000平方米。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现存为元代和清代建筑组成的古建筑群,是一座重檐悬山式建筑。寺中所有建筑、藻饰、石雕、木雕、泥塑、绘画六种技艺,均臻上乘,构成整体。[10]
川北道贡院在城内学道街、清嘉靖年间重建、原由山门、廊道、考房、大殿、二殿、后殿和考生宿房组成。现存有卷棚式廊道,纵横共长50多米,廊道两旁的木栏上带有飞仙椅。左右有两排考室,各室相隔,饰以雕花。至今保护较好,是全国仅存的两处考棚之一。清代考棚,是川北道贡院的俗称。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分科考试选拔文武官员后备人才的一钟制度。清朝初年,阆中代行四川临时省会17年,在这里共举行乡试四科。[11]
滕王阁在阆中城北的玉台山,同南昌滕王阁一样,是唐高祖李渊第22子滕王元婴建造。滕王于公元679年由寿州调隆州(阆中),嫌“衙役卑陋”,便在城中建“隆苑”(玄宗时改“阆苑”)又在玉台山建玉台观和滕王亭,供其游乐,杜甫有《滕王亭子二首》。滕王阁下台基上有唐代佛一座。塔身为上大下小长圆球体,正中开一船龛,内刻一佛结跏跌坐于莲台。上装塔刹,有石雕8力士举刹身。刹身为六方柱,各方有佛一座。[12]
锦屏山系国家AAAA级风景区,位于阆中古城南郊,因“花木错杂似锦,两峰连列如屏”,故人们通常都叫锦屏山。吴道子曾以锦屏山为轴心,描绘三百里《嘉陵江山图》,杜甫诗云“阆州城南天下稀”为之赞美。经千余年装点润饰,锦屏更加绚丽多姿,素有“阆苑仙境”和“嘉陵第一江山”之美誉。其海拔480米,面积20多平方公里,东有状元山,西有马家山,北有牛家山,众山相连形成阆中古城的天然屏障。[13]
巴巴寺是伊斯兰教嘎德耶教门穆斯林的圣地,位于阆中市城区东北郊蟠龙山南麓。巴巴寺,又名“久照亭”,巴巴,即阿拉伯语“祖先”之意。康熙年间,沙特阿拉伯麦加城穆斯林华哲·阿卜杜拉希在阆中传授伊斯兰教时,去世而安葬于此并建寺。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巴巴寺由山门、照壁、牌坊、大殿、花厅、井亭和园林组成,为国内少有的伊斯兰建筑群。[14]
东山园林位于阆中七里经济开发区,与阆中主城区仅一江之隔。景区占地面积200余亩,现有国家级文物单位一处(唐代大佛),省级文物单位两处(北宋状元洞、明代白塔)。[15]
落下闳故居(星座苑)阆中市古城核心保护区内,是为纪念世界杰出的古天文历算学家、中国春节老人落下闳而复建的一座串珠式二进民居院落。座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房屋16间,为木质穿斗结构,雕花门窗,青瓦屋面。2006年1月29日(农历丙戌年正月初一)正式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瞻仰。[16]
阆中大佛寺位于阆中东南,嘉陵江对岸的大像山麓,初名大像寺,宋时敕名永安禅,明代恢复旧名,俗称大佛寺。寺院占地6公顷,主要以大佛,即释迦摩尼尊像为主要景点。据崖龛(kān)内壁刻记于唐元和四年(809)的《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此佛为何居士所刻。距今已有1100年历史,是四川十大坐佛之一。明代复称大像寺,亦称大佛寺。[17]
观音寺原为唐代名刹开元寺修建于唐朝初期,取开国纪元之义。主要由天王殿、罗汉殿、大雄殿、松花井四部分组成。据史料记载,直到元明朝,它仍为阆中最大的寺庙。后来随着时光流逝,开元寺遭到残毁。公元1496年,寿王祜封藩保宁,在西城修建王府,将明初的观音寺拆迁到开元寺旧址,重新进行修建。从而使观音寺取代开元寺成为巴西最大的寺院。[18]
老观镇地处阆中市东北部,距阆中市区45公里,省道302线穿境而过,是阆中东北部的中心镇。老观场镇现有建设面积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人,2012年被省住建厅、文化厅等联合评为“四川最具保护价值古城镇”。老观镇俗称川北“旱码头”,是古米仓道出川第一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建制史有1500余年(其中奉国县建县就达732年),有保存完善的4公顷古建筑群和48处古遗迹,是“春节文化和川北灯戏”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