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飞天仕女图排列顺序

2020-04-30 文化 157阅读
敦煌飞天在同类题材中跨越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最集中、数量最多,风格最典型,艺术价值最高,影响也最大。
从敦煌建窟伊始,飞天就出现于壁画中。从十六国北凉至元代,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从未间断。由于敦煌地处边陲十分偏僻,远离战火,加上气候干燥,是至今 保存最;完整的石窟,绝大多数的飞天壁画完好如初。敦煌为飞天荟萃之地,据统计仅莫高窟画492个洞窟,就有270个绘有飞天图像,共计4500身之多。 最大的飞天在130窟大佛殿内,每身约2米之高。最小的飞天只有5—6厘米高。绘制飞天数目最多的石窟是209窟,共有飞天156身,加上敦煌地区的榆林 窟、东西干佛洞等,飞天的数目近6000身之多。敦煌之所以为世界瞩目,在于它曾汇集了大量的古代艺术家,用了近千年的时间,完成了宏伟壮观的传世杰作。 至今仍为人们惊叹不已!其中飞天作品,亦居全国之冠。因绘制时代不同,风格迥异,每个洞窟的飞天,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下面具体谈一下敦煌飞天几个发展时期 的艺术特征:
一、北凉至西魏时期
4世纪初,飞天经西域东被,首先出现在敦煌壁画上。北凉时期,飞天吸取了西域画风,也继承了河西一带晋魏葬画法。以粗犷的线条,浓重的色块,晕染结 合,形成了当时的画风。在构图和造型上虽简单稚拙,但亦生动可爱。比过去单线干涂的墓葬壁画,已进了一步,但仍然处于萌芽状态。
这个时期的飞天造型为男性,身体粗短,矫健,束发髻,深目高鼻,上身半裸,坦臂赤足,腰系围裙,肩披大巾,似西方僧侣模样。动态僵硬、笨拙,用身体扭曲表示飞动,身体呈V状居多。当时飞天在壁画中比重很大,其位置直接画在壁面画中,也见于窟顶、龛楣,及平棋格中。
北魏时期飞天艺术有发展,造型趋向汉化。脸型略长,五官匀称,身材也渐修长,动势也稍轻缓,开始运用巾带表示飞翔。着色渐丰富,线条渐流利,装饰趣味 浓厚。西魏时期,乐伎飞天增多。人物造型趋向女性化,体态婀娜,轻柔飘逸。所持乐器品种增多。由于岁月久远,北凉至西魏时期的壁画颜色发生退变,原来粉红 色硫化汞和碳酸铅氧化,因而使晕染层次和线条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眉目间原来的粉红肉色退色后,只留下白色和青灰色。面部变为两个大黑圈,形成一种“小字 脸”(即白眉、白鼻、白眼、白牙、白下巴)“五白”效果。变化后的壁画,别有一种稚拙、夸张、粗犷,质朴的艺术趣味和魅力。
二、北周至隋时期
这个时期较短,北周时,敦煌为鲜卑族宇文氏统治,共24年(公元557—587年)。;隋代柞短,但对敦煌来说却是一个极重要的阶段。北周建了15年 石窟,隋代建了70个石窟。这是敦煌壁画从早期进入中期的一个过渡、变革时期,在风格和画法上有很大变化,如采用了线条粗细对比的画法,衣服、身体用线较 粗,给人以厚重、结实的感觉,而五官和手足则用细线勾描,给人以清秀、灵活的感觉,粗细相间,很富有层次感。在精神氛围上亦逐渐转化,从沉闷压抑的情调过 渡到和平、安祥、朴素、自然的格调。
飞天的形态,一部分还保持“小字脸”的风格,为上身裸露,服系长裙,头戴宝冠,体态健美的男性飞天。另外一部分,进入隋代,主要为女性的造型。特点为 眉清目秀,身体修长,曲线娟淑,动态舒展轻柔,服饰、发髻明显为宫娥仕女,飘带流畅,多呈牙形旗状。飞天数量也日增,除环窟四周绘制外,在窟顶藻井四周, 及佛龛、背光左右也是飞天云集。在背景云纹、火焰文、花卉图案印衬下,显得色彩斑烂。画面讲究色块的搭配,用色多为土红、白色、蓝色相间,形成了这一时期 格外华丽生动的风格。隋代常见的佛传故事画“夜半逾城”,“乘象入胎”中的马和象之四蹄却是飞天托举,在天空飞行,极富浪漫色彩。
三、唐至五代时期
唐代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佛教文化成为当时社会主体的意识形态。在朝廷、官署、民间三结合的推动下,全国寺院林 立,建窟造像以显示功德,已成社会风尚。敦煌莫高窟的遗存,正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兴盛。唐代壁画中的飞天,十分盛行,因为这题材,正好表现了当时繁荣昌盛, 歌舞升乎的景象。同时飞天创作也提倡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施展才华。所以从初唐之后,飞天就进入高潮。洞窟中原来的天宫伎乐,尚窟上方四周的这宫门栏墙从 此消失,位置为飞天取而代之。同时在藻井四周、龛楣背光处,说法图上端,都必画飞天,并成为固定程式。
此时飞天已全部女性化,成为翩翩起舞的仙女形象,因此而成为宫廷贵族仕女写照,脸型丰满,姿态妩媚,明目皓齿。衣饰、发髻雍容华贵,人体比例适当。上 身均裸露,下为长裙,飘带旋迥,衣纹流畅。这个时期的飞天乐伎聚增,所持乐器的品种亦多样,而且极具演奏情态。托花盘、香炉,散花飞天甚多。其中321窟 西壁的佛龛南侧双飞天最为生动、优美,堪称绝世佳作。
从晚唐进入五代,飞天创作意识日渐淡薄,多为因袭前朝之作。绘制水平下降,但仍然不乏富丽堂皇的场面。从动态和装饰上看,已趋于平庸和衰落。人物造型已不是那么丰满婀娜,转为清瘦素雅,已无盛唐那种昂扬、激荡之势,略有呆板、沉重之感,程式化倾向已开始显露。
四、宋(归义军晚期)、西夏、元时期
这个时期为敦煌壁画的晚期。一般认为此时敦煌壁画已进入衰落和程式化的尾声阶段。由于当时战乱原因,也因佛教教派兴衰的影响,建窟和绘制壁画,已濒临 惨淡经营境地。因此飞天艺术亦不景气。曹氏归义军时期(中原北宋王朝)建窟不多,多为修改重绘,飞天也逐渐减少。继唐、五代之画风。墨线勾画,平涂,但用 色缺乏亮丽,较为淡雅。线条虽纯熟,但缺乏力度。造型干篇一律,面孔长圆,吊眉细眼,削肩柳腰,均为仕女画风格,但神情呆板,缺乏神韵。
西夏时期,河西地区为党项族统治。此时违窟很少,多是将前期洞窟改建重绘。风格在继承前期壁画艺术的基础上揉和了本民族的成分,如部分飞天略有西夏党项民族的特征,鼻高直,腮大面圆,衣饰裙带也有变化。这个时期作品格调不高,世俗性强,精品不多。
元代为敦煌壁画之末期。这个时期建窟很少,同时佛教密宗教派兴起。蒙古族信奉藏密,所以壁画中很少绘制飞天。但莫高窟3号窟,南壁干手干眼观音像上 方,仍绘有一组飞天,造型为头梳长髻,脸型丰圆,长眉秀眼,手执莲花。和唐代飞天相比,已相差甚多。敦煌飞天是敦煌壁画中的一种风格独特的佛教造型艺术, 其中包含了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飞天之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佛教造型艺术渐次中国化、民族化进程。飞天在敦煌的出现,宛若锦上添花,为这一文化宝库中干添了一束耀眼的光芒。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