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关系的社会关系性质是什么?

2020-06-30 社会 192阅读
劳动关系的特征通过法律的“折射”,反映在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上,形成以下特征:
劳动关系兼有协商关系和管理关系的特征。协商关系的主体是一种平权型的主体;管理关系的主体是一种隶属性的主体。劳动法律关系在建立之前主体双方是一种平权型主体,劳动者作为劳动力提供者与掌管生产资料的用人单位是一种相互选择、平等协商的关系;劳动关系一经建立,劳动者成为劳动力的提供者,用人单位成为劳动力的支配、使用者,后者对前者具有管理的职能,双方成为隶属型的主体。这种转变,使劳动关系失去平衡,而工会在解决劳动关系的内在矛盾,重新建立起权利、义务相制约的平衡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劳动关系兼有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性质。在财产关系中,民事权利能力可以通过代理来行使,不仅无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可以有法定或指定的代理人,有完全行为能力人也可以委托第三人代理自己行使民事权利,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因此,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开。劳动法律关系具有人身关系的属性。劳动者只有直接参加劳动才能在劳动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这又与劳动者个人所具有的技术业务等条件密不可分,劳动者的劳动行为只能由本人依法进行,不允许第三者代理。若第三者代理无疑是无效的,甚至是非法的。例如,某公民代替另一公民参加招工,其行为是非法的,由此产生的劳动关系是无效的。
劳动法律关系的上述特征,使其主体区别于传统私法。对于劳动法律关系而言,虽然建立时具有平等、财产关系的特征,而建立后则转化为隶属、人身关系,因此不能按传统民法那种抽象的、自由的法律人格去认识主体的特点。劳动法对主体的规定,从对所有的人的完全平等的法律人格向不平等的人转化;从抽象的法律人格向具体的人转化;从“自由的立法者”向“法律的保护对象”转化。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规定要体现强势主体与弱势主体的差别。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