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不乏精品,但是毕竟只是少数
现在的网络文学充斥了暴力、色情、不伦恋等情节,总的来说,并不适合所有人读。
而传统文学有一定的人文基础,能出版的都是审核过的,不管怎么说能在大多数人的接受范围内
关于对网文作者群体数量及素养之担忧 因特网自问世,便立即显示出王者之气,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全世界的信息与传媒高地。别无它,只因其无限容量、无时空与地域之限制以及快捷便利、经济,让地球上不论何种肤色语言的各色人等所喜爱,甚而留恋忘情。网络已深入人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生活乃至家庭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显然这是一个久久远远的历史大趋势。网络文坛随之应运而生、茁壮成长也是必然或自然而然的。网上文坛的最大优势之一,就在于她有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容得下任何有兴趣或有志于文学事业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老手、新手、高手与拙手进入这历来被视为高雅圣殿的领地,从而极大地扩展了人民文学事业的领地。她普及与提高并重,更倾向于普及推广;她雅俗共赏,更偏向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正如此,它的读者群体最广泛;而人们的参与性也是其他任何报章刊物、广播电视、各色媒体无法与之相比肩的。当然其读者、作者群体必然是庞杂的,他们的文化水平、文学修养、思想品格及情操各不相同,甚而有可能呈天壤之别,这是毫不为怪的。我们在网上会看到一些拙劣的、幼稚可笑的、甚而是“虚妄“的作品,大可不必为之动肝火。相信多数此类作家在游泳中学游泳,会逐步有所长进的。至于某些网上“文痞”,没有多少人答理他,他也就没了趣,只能偃旗息鼓,走而了之。其实何止在网络上,君不见在传统报章杂志上、甚而在正经文艺刊物上照样有各类“文痞作家”胡说八道的文字在招摇撞骗。这种刊物及文字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得多。我们不应苛求网络文坛,要其十分地纯净高雅。“池清无鱼”,那样会使文坛沉闷孤寂,寥无生气。我们自信有足够的免疫力,可以防范五花八门的文坛毒草的危害,甚而用毒草作肥料,在除草抗毒中进一步锤炼自己的意志及抗病力.
关于网络文坛编辑素养水平之担忧 吾观网上文学网站多属高雅场所,其主持者多为有相当水平之文人,当然也不排除有少数无聊网站与无聊文人,但这些下三流掀不起大浪.文学网站的主体是好的,编辑大多数也是很不错的.至于文艺评价本无定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个人认为该先生也不必过虑.
关于文艺鉴赏及批评 文艺批评从来就没有特定标准,正如此,方使得文坛躁动不安、百花齐放、生机勃勃。文艺鉴赏更是如同进餐、饮酒、品茗,各有各的兴致爱好。鉴赏家流派雅俗土洋及高、中、低不同档次,各有各的观察、欣赏、评论角度,文坛会更显得热闹、有生气,也不至于出什么大庇瘘。
最后,笔者以为丁先生似乎应当作一点心态调整:宽容一点、辩证一点、眼光放长远一点,那么可能会舒坦一点、客观一点、“悲哀”也就少一点。
网络文学站点和网络文学刊物很多,由于网上发表的不加挑选和没有限制,就像一个文学爱好者最初的时候,当一个作者参与网络文学的创作和发表,他有着十足的热情。他被一种唐吉诃德式的激情催动着写作、发表、写作。
最初参与的网络发表的作者肯定都有一种要创作出好作品,在这“另一个界面里”成为大师,这种一举成名的伟大梦想支撑着他的创作热情。可是越来越快速的发表和消亡就像一列无法停止的火车,慢慢地把他拉入了惯性的旅程。因为你得引起注意,所以你得像一个玩泥巴的小孩,为了得到大人的认可,不断地写作不断地发表,以保持读者对于你名字的熟悉感。
一个网刊或者网站,每天都有大量的新作品,你一个人的作品不过是九牛一毛,大海中的一滴水,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因为如此,网络文学创作者越来越陷入一种自我欺骗的怪圈,写作的速度越来越快。快速的产生,快速的消亡,使作者越来越不注意自己作品的质量,创作也就变成了一种惯性的操作,机械的打字和快速的浏览消磨了创作的活力和激情,因此作品质量越来越低劣是在所难免的。很多文学网站上,同一个作者每天发表七、八篇作品的情况是很常见的现象,我们不由感慨:他们真名副其实的高产作家啊!
这样的创作,甚至连自娱也算不上,又哪里有创造性可言?网络的成名梦想,其实只不过是一个虚妄的理想而已。
网络是一片自由的土地。正如许多人津津乐道的那样:网络比起传统媒体来说,其优势在于它不像传统媒体那样,一篇稿子的命运不再取决于编辑的眼光,这样作者有了充分的自由。但是论者并没有看到,传统媒体中,虽然编辑的剔选是严酷的甚至也许是偏执的,但它起码保持了我们拿到一本书刊的时候不至于无所适从。并且传统文学媒体的编辑,多数还是有比较高的阅读欣赏眼光的,而网络文学刊物的编辑呢?恕我直言,论其专业程度和欣赏水准,实在难以与传统媒体的编辑相比的,他们在屏幕上匆匆闪过的大量字符中发现精品?这似乎不太可能,他们也许会依赖于作品的点击术来决定?——可是,浏览者盲目而又随机的“点击”能说明多少问题呢?网络发表实在是太虚妄了,它几乎无法和中学生办的文学社团相比,因为在那里,编一本社团刊物,起码还有一个“挑选”的过程;而网络文学,就只能把一摊乱七八糟的东西按时间先后摆放在那儿而已。
在匆匆写作和匆匆的发表中,文学成了一种十足的自娱。这是为什么读者并不能从网络上欣赏到好的原创作品的原因。“提篮叫卖”
成为越来越多的网上发表的作者的自嘲之语,这四个字中表现出的悲哀一听便知。在这个“跳蚤市场”上,有多少人脱颖而出呢?大多数人只能越来越陷入一种自恋与虚妄的怪圈而已。发表与不发表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对于这种发表形式,连网络自己(网站主办者、网络文学刊物编辑等)骨子里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要不,为什么著名的文学网站“榕树下”要在自己的首页很显眼地注明“本站已转交作者稿费……元”呢?它甚至还为被传统媒体转载的作品和作者名字编了一个专栏,叫“金榜题名”——一看这四个字,你大概就知道网络文学刊物和传统文学刊物有多大的区别了。
这样的发表算什么?难道不是自恋吗?
科技时代人们最迷信的就是数字统计了。网络文学最注重的一个统计数字就是点击数了。无论是论坛的帖子还是网刊网站上的原创作品,都有一个点击统计数目。肯定,创作者也都十分关注这个数字。
可是这个数字对于一篇文学作品来说,到底有多少科学性呢?
点击的权利在读者手上。浏览网页,鼠标的移动决定了这个数字。
可是鼠标是如何被操纵的呢?决定读者是否点击的因素是什么呢?不用说,随机性是主导因素。
鼠标是如何随机点击的?读者为什么要点击这个作品?决定的因素不过有这样一些——网站的推荐、作品的题目、作者的名字等。
网站的推荐得依靠网络编辑的判断——网络编辑的判断水平、欣赏水平有多高?他们是不是就比传统文学刊物的编辑水准高?这个问题已经说过了。
作品的题目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使得许多作者在作品标题上苦心孤诣,只求一鸣惊人。可惜,你的题目赢得了点击数,就能说明你的作品好吗?而事实是,多数网络文学作品就是依靠这去提高点击数的,那么这个点击数能说明什么呢?
作者的名字也是决定读者是否点击的一个因素。所以许多作者为求惊人,往往起些奇怪的笔名,在我看来,没有哪个时代的作家比我们的网络文学作者更注重自己的名字了。为了求得别人的认同,这些名字本身包含了投机和媚俗——来自于武侠小说、来自于影视作品,由于其源头的大众化,这些名字才能得到认可。但是名字能决定作品的好坏么?这样看来,点击数成了虚伪的科学、十足的谎言。作者的知名度还来源于网络的炒作,炒作的危害我们已经多次领略过了,可是我们不得不在网上再次遭遇这种欺人之举。除了网站的炒作,作者自己也常常变着法子炒作——有些作者,到处匿名发帖子,吹嘘自己的作品,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程度。我在一个网站的BBS 上做版主,这个版面是个外国文学版面,可是居然有一个作者一日三次在上面发帖子,我删除了无数次,也没能打击他的积极性。他居然在外国文学版面吹捧一个刚刚还是中学生的“知名作家”(也许就是他自己),你说怎么办?发这种“文不对题”的帖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自己的名字和作品的“知名度”,真是可悲——这样的“知名度”赢来的“点击数”又有几分科学性?
网络文学的质量判断还有一个标准,可能就是评论和回复。我所知道的,大多数的网络文学网站和刊物都很注重读者的评价和回复。
就像传统媒体发表的作品一样,读者的反应是对作品最好的肯定。传统媒体发表作品,读者和批评家的反应说明了作品的质量影响度。可是网络文学的批评和回复呢?能体现作品的好坏吗?大多数网站是相信这里面的科学性的。
其实批评和回复也是随机的。实际的情况是,很多作品得到的评价并不能说明作品。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作者请自己的朋友回帖子、写评论的情况非常多。而在网上,很多得到回帖和评论的作品并不是质量高或者引起了读者的反响,相反,多数回帖是因为对于这个作品有话说。读者的话语权取决于作品是否留给了他们说话的机会。
打个比方,你在网上发表一部货真价实的作品,肯定不比发表一个人人能回答的提问得到的回些悲哀,你就不能不感慨:网络,能带给文学什么呢?
帖多。这样,回帖和评论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
由于阅读的随机、作品的繁杂,批评家很少去关注网上的作品——可以理解,如果网站聘请一个批评家来主持,依照批评家的治学态度,要去阅读研究那么多的作品,这该是多大的工作量。因此网络文学就只能自生自灭而已,网络发表并不能造就一个优秀好作家,就因为缺少培育他的土壤。
曾经以为网络文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荣和梦想,看来这注定只是一个被验证了的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