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室内民间游戏区区域牌

2020-05-09 母婴育儿 93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理解幼儿的游戏,看懂幼儿的游戏行为,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游戏的主人。近几年,我园一直在开展“主题背景下区域游戏开展”的课题研究,一路走来,我们从困惑、迷茫到渐渐清晰、明了,现认真梳理以往观摩过的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让我深深感到:1、幼儿园区域游戏不能只满足孩子原始情绪的快乐,更不能让幼儿反复操作老师的传授过程,当环境和材料没有新鲜感时,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就逐渐淡薄,这样区域活动就逐渐形成摆设,那些玩腻的成品材料会被孩子逐一破坏,直至抛弃;2、幼儿园创设的区域游戏要符合大、中、小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征,而我们经常有相同内容的游戏错误地呈现在大、中、小不同年龄班,如小超市、服装店,内容、玩法基本没有差别,孩子兴趣短暂;3、幼儿园区域游戏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要凸显主题,在孩子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如果教师只创设了区域的空壳,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愿望和已有经验,游戏也会失去“乐趣”而被孩子冷落。那么,幼儿园区域游戏究竟怎样展开呢?
一、创设与主题融合的区域
幼儿园区域游戏不是独立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将区域游戏与主题教学进行整合,依据主题目标和周目标,根据一周展开的主题内容、班级幼儿特点安排相应的区域,提出适宜的要求。例如大班开展“秋天多美丽”主题活动时,可以开设语言区:散文“小树叶写给妈 妈的信”、“秋天真美”;美工区:树叶印画、绘画“秋天果园”;角色游戏“水果超市”;益智区“给水果娃娃排队”、操作区“水果拼盘”,通过相宜的区域活动来促进主题教学的目标达成;又如主题活动“城市交响曲”,教师们结合主题目标及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孩子们一起创作“未来的城市”。在建构区,家长们收集了各类城市的图片、照片,我们老师配以相关的文字资料作为区域背景,提供一些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的辅助材料,孩子们大胆利用各种废旧材料拼搭、镶嵌,用灵巧的小手完成了平面与立体结合的“未来城市”建筑群体,并将之命名为“米奇城堡”(建构区),“米奇城堡”的构建成功更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同时“米奇”系列区域也在孩子们游戏中不断深入。如:“米奇美丽长廊”(表演区)、“米奇创意屋”(美劳区)、“米奇阅读吧”、“米奇聪明屋”(益智区)……又如中班“蔬菜大集合”的主题,组织幼儿进行社会实践活参观“官林果菓农贸市场”,并将整个活动过程以照片配以文字的形式形成主题墙,这样的环境更有助于幼儿互动,交流,这不,一下课,孩子们纷纷围着墙饰大胆讲述、讨论。老师们敏锐地抓住了孩子的兴奋点,创设了“蔬菜烤烤乐”、“蔬菜加工厂”、“未来的果菓农贸市场”、“蔬菜印章画”等区域,真正做到了主题教学为游戏提供知识经验,区域游戏又是孩子进一步学习的补充,是主题教学的延伸,更是孩子集体合作、交往、学习最佳形式。
二、游戏前的巧妙导入
众所周知,区域游戏前的导入环节对于整个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我们有些老师常常会忽略这一点,只是按照传统方式一味地介绍班级的每个区域,这样面面俱到的导入往往不能突出本次游戏活动的重点与目标,导致孩子们在区域游戏中漫无目的、自由玩乐,那如何有效导入才能激发孩子主动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呢?
(一)情境导入。即将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创设成情景,让幼儿在观察情境中获得相应的游戏经验。如:中一班新创设了“蔬菜加工厂”的区域,老师就创设情境“参观蔬菜加工场”为由导入:“瞧,那边新开了蔬菜加工厂,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加工什么蔬菜?是怎样加工的?又如:大一班新增的区域“米奇鲜花坊”,老师边播放鞭炮声边和配班老师情境表演“鲜花坊开张”,让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请孩子们说说观看情景表演后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导入,既将指导要点清晰直观展现、又激发了孩子们对新的区域游戏的兴趣。
(二)播放幼儿游戏实况录像片段导入。即将幼儿游戏时老师观察到的有教育价值的情景拍摄下来,制成录像片段作为导入部分播放给孩子看。这样的导入,既避免老师及同伴的片面之词,又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最重要的是将本次游戏活动重点即想解决的问题,通过孩子们的直观观察,自己来发现存在的问题、自然引发分析讨论问题,从而自己解决问题(如:有序排队购物、树立角色责任心、不乱抢、扔材料、学会礼貌合作、遵守游戏规则等等),为下面开展的区域游戏作很好的铺垫,让孩子们自然顺畅地进入游戏环节。
三、游戏中的有效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常常会观察到一些问题:有的孩子频繁换区;有的孩子无所事事;有的孩子常与人发生争执;有的孩子在活动中一遇到困难就要放弃……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应如何指导?我们要始终牢记自己不是导演,而是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和推动者。
(一)把握契机 适时介入
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只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方式把“球”抛回给幼儿。在接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介入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幼儿没有向教师求助时,教师不要主动去教,也不要时常去赞美和表扬,更不要用无关的语言打断幼儿的活动,只有在幼儿活动发生困难、缺少玩具材料、发生纠纷而求助于教师时才介入。教师的指导也要留有余地,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学会,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幼儿,使幼儿失去探索的机会。例如,在观摩中3班的区域研讨课中,益智区的孩子们在为自己做漂亮的手链,老师给他们准备了手链模板,各种不同的小动物、小花卡片、不同的形状卡片,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一个漂亮的手链,汤帅一到活动区,毫不犹豫的拿起几张图片就准备往模板上贴,这时他看到旁边的高欣悦小朋友在选择卡片,一只小猪、两只小狗······这样的顺序贴,汤帅拿着自己的卡片,看着好朋友忙碌的选着,似乎看的津津有味,就这样区域一大半时间已经过去了,可他还没有动,当时的我真为他着急呀,不一会,他突然像是发现了什么秘密一样,问高欣悦:“你是不是按照不同的小动物排的呀?”“是呀”!他急忙找出自己的卡片开始游戏了,活动结束,汤帅拿着自己的手链给我看,只见他的上面是按照不同的形状有规律的排列的,和其他同伴的不一样,我及时给予他表扬。我很庆幸自己在孩子没有所动时,没有去打扰孩子的活动,而是给孩子时间自己去思考、操作,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所以,在活动中,教师要切记此时是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当然,教师始终不能忘了自己的角色地位,参与游戏的目的所在,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影响幼儿的游戏为前提,以幼儿游戏的快乐为根本,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二)创设情境 间接指导
在游戏性的区域应采用间接指导的方法,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扮演一个被动的角色,促使幼儿想办法;也可以提出层层深入的假设,引导幼儿去自我解决。例如,在大1班的“爱心医院”活动区中,挂号、门诊、取药、打针是一条龙服务,今天的医院看起来一点都不忙,各个“科室”的负责人都在抱怨着“怎么没人来看病呢”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孩子们已经玩过几次这个角色游戏了,而且今天新开了一家“娃娃餐厅”,孩子们都跑那边了。为了改变这个局面,我顺手抱起一个洋娃娃,很着急的样子跑到挂号处:“医生,给我挂儿科”,我边说边拍着自己的“娃娃”“宝宝,别哭了,一会儿我们看医生”,我的这个举动一下子吸引来不少围观,连“医生们”也好奇地看着我,我挂好号抱着娃娃来看病,然后拿药,到挂水出给宝宝挂水,孩子们看着我的“表现”,也都纷纷来到爱心医院,排队挂号,有的给自己看病,有的给宝宝看病,医院一下就热闹起来······正当孩子困扰没有人来看病时,我没有直接让孩子来看病,而是通过创设一种情境,让孩子自主来加入游戏,这就是一种间接指导的方法,从而引导孩子深入开展活动。
(三)鼓励引导 树立自信 
在活动中,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鼓励能树立自信心、激发求知欲。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妨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你能行”,“再来一次”,“勇敢些”、“不错呀,有进步”等等;当幼儿做错时,不要说“你错了”,因为这句话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教师可以通过动作暗示来让孩子改正过来,尽快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概念和正确的操作。尤其是对于那些胆小、孤僻的孩子,要多以信赖的眼光和亲切的语言鼓起他们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学习。例如,在中五班的表演区,几个孩子们在化妆间对着镜子认真的画着妆,有的画眉毛,有的涂眼影,还有的涂口红,都像个小大人一样,孩子们画的虽然像个小丑,但看着他们那个认真劲儿,不忍破坏他们的劳动成果,我忙说:“你们真漂亮,都像个小明星了,来,我再给你们补一下妆”,说着我帮他们重新画了些妆。孩子们画好妆好像更自信了,开始表演了,能力强的几个孩子手拿道具边唱边做动作,只见胆小的谢沁焓头抵着不敢发声,这时,我忙鼓励她:“我们的焓焓最漂亮了,而且唱歌的声音很好听的,我们大家都喜欢听到你的歌声”,在我的鼓励下,她慢慢抬起头,跟着大伙一起唱开了,虽然声音很小,但我相信她会越来越好的。孩子都希望得到鼓励和表扬的,有时一个微笑、一个点头或一个成功的手势都能给孩子自信心,让孩子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
四、游戏后的有效评价
提到游戏评价,我们看到相当多的是如同虚设,要么面面俱到,要么简单了事。这种评价常常带有教师的意志,缺乏师幼、幼幼间的积极互动。游戏评价也应从幼儿的体验出发,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为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就游戏情况展开讨论,让幼儿体验和回味游戏过程,帮助幼儿整理和提升游戏中零散的经验,修正错误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从中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共享、不仅能增添幼儿游戏的兴趣,而且也为幼儿间双向交流、平行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真实想法和活动情况,提高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一次建构活动结束,小朋友收拾玩具总不能按照规则去做,老师改变了评价策略,在孩子们收玩具时有意拍摄了小型拼插区小朋友的收拾情况,小朋友集中坐好后,老师问:“怎样收插片才能又快又好呢?”静静说:“大家一起拆”圆圆说:“收拾好了赶快做下一件事,不要到处溜达捣乱”……老师说,“你们讲得都很对,我们来看看电视里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孩子们发现原来电视里是自己班上的小朋友,都兴奋起来,边看边说,“天天扔玩具了!”“畅畅就爱瞎捣乱”“小星最好,一个人收拾的最快”……这样的评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在交流、分享中以梳理提升经验,从而得到发展。为此,教师要充分运用教育智慧,结合对孩子活动的观察,让评价在区域活动中“大放异彩”。
  游戏是孩子自己的,只有孩子独立自主游戏,他们才会自由自在地去发挥,他们的游戏活动才会创意无穷,另外,游戏对于孩子来说,其价值不应该满足快乐上,而应该在满足快乐的同时也获得更多的发展。为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更加关注游戏的开展过程,幼儿的需求,做孩子们游戏中的同伴,和幼儿进行有意义的互动,真正成为一个富有童心、能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游戏的大孩子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