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文化身份认同复杂性的理解

2020-05-16 文化 85阅读
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
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反之,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是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化认同的目的是寻求十存方式的同一性,但其过程却是在发现差异时开始的。人与他人相遇,才会思考自己是谁;一个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遇,才会把这个群体想象成为共同体;一个民族只有遭遇另外不同的民族时,才会自觉到自己的族群特征。在古代,中国人曾经认为自己是唯一称得上“文明”的国度,周边只是接受中华文化恩惠的蛮夷和藩属。鸦片战争才开始动摇了中国人华夷分野和自视世界中心的信念,而日本人的不断入侵,更促中国人民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可以说,自我认同是在与他者的互动中形成的。全球化时代就创造了一个差异相遇的场域,在其中不同的他者通过另外的他者而获得自我认识。
文化认同的日的是寻求十存方式的稳定性,但其过程却起始于人的社会十活的流变性。譬如,古代更加依赖自然的人们,似乎不像现代人那样对自己的特性感到焦虑,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是自然环境、家族延续和神圣命运的环节。
文化认同的目的是寻求十存方式的持续性,但其过程却往往缘起于历史的断裂或社会的断层。传统社会文化变迁缓慢,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和价值观继承性强;现代社会特别是都市化进程,使原来稳固的社会系统转变成为流动性社会,规则和习俗的继承性减弱。同质化的社会更多地是无意识地被动接受既有文化,而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迫使人们思考自己的文化归宿和价值观选择。全球化进程和现代社会迫使人们去寻找自我,也寻找自己在其中感到如鱼得水的文化环境,选择具至创造自己所喜爱的文化形式。
一句话,全球化进程和现代性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出现多样性展不、流变性呈现和断裂性改变,所有这此都促使人们产十文化上的焦虑和自觉。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越来越深入的思考:我们应该选择和创造什么样的文化,而这种文化能否与我们自身的十成相得益彰了现代化进程和理性卞义所产十的理想化的十活形态和十存方式使认同成为人们自觉的需要。根据语义学的观点,“现代性意味着象征与它所指的为、西的分离。符码、范式、语义学这此文化观念正是现代认同的产物”我们不能再被动、消极地依赖自然、传统和家族,我们必须在符号和意义上作出自己的选择。
对于人类而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文化认同,毫无例外地都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单一的认同叙述形式只是神话,以便使自己与“他者”区分开来,透过这种神话叙述的外观,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包含着不同文化复杂的相互渗透和相互生成的过程。
首先,在叙述的形态上,文化认同既是时空性的,也有象征意义或内涵性的特征。进而,文化认同不仅在空间上相互交叠,而且在时间上相互映照。同时,文化在时空上的认同,一也与各种象征意义相互交错。
当然,多重文化认同并不意味着失去文化立场。中国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穿西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放弃了自己的文化自主权。我们可以选择西服,但是我们决不会选择放弃国家的卞权和文化自主权。在多重文化认同中,有些是核心性的认同,有些是外围性的认同。一般来说,最容易改变的是外围认同,而核心文化认同是最稳固、最持久的。当然,即使外围的认同也是有象征意义的。西服最初曾经是改革开放的象征,但是现在它已经融入中国的服饰文化,成为现代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在叙述的内容上,文化认同往往不是单一文化形式的连贯而一致的选择,而是多重利益话语的拼接物。
由于利益的差异,各个民族仍然不可能跳出民族形式的梗桔。为了保持自己文化的同一性,人们编织了种种自圆其说或自成一体的认同形式,但在文化同一性外观之下是各种相互差异具至相互矛后的利益追求的话语表达的转换。任何文化认同的要求,反映的都是权力、利益、欲望、追求的动力和意志。不同的认同方向,反映了不同的利益基础。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因此文化认同也呈现多重的话语形式。
再次,在叙述的语境中,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是民族特性的拼接画,而不是单一文化的同质化过程。在在相互影响中,各民族文化变得越来越像水彩画,某此颜色是重叠的,但是某此颜色和颜色的浓淡程度是各有特点的。
全球化进程并不是某一个现代文化的普及和代替其他文化的过程,而是所有参与这个进程的文化体的重构性互动的过程。在这种互动,无论是否自己意识到这点,不同的文化体实际上都进行了新的包容性的多重认同重构。这个过程并不仅是德里达所说的,“积极性和十产性在差异游戏中指涉生成运动”,而是差异文化在互动中通过包容而达到的新的各有个性的多重文化的实体性生成。

3、从符号角度评析中国某品牌栏目
简单地说,符号就是代表另物的某物或被赋子意义的任何事物,现代符号学的鼻祖索绪尔把人们般意义上所说的符号称为能指,把它所代表的另物或所表达的意义称为所指,能指和所指不可分割,能指对所指具有唤起性,特定的能指和所指构成定的意指关系,这种意指关系旦建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品牌”,既是经济现象,也是传播现象。当企业将它冠之以特定符号的产品通过营销、广告、公关等扩散给消费者,消费者也就在品牌符号信号的认知与品牌产品消费体验中,不仅接受了该符号的产品,而且连同符号本身——“品牌”也一道接受、达成消费,并使得品牌符号得以存在。表面看,品牌符号的传播主体就是企业,而消费者无疑正是接受者;然而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因为消费者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受者,而企业也并非只是扮演传者角色。
整台“春晚”是个层次复杂的能指复合体,其中任何一个能指设置的失败都会对整台晚会造成影响;同时,任何一个变动都是个能指,必然指向定的所指,进而形成一个新的意指。所以,导演应该有敏锐的意指意识和超强的意指控制能力,避免形成意料之外的意指。
“春晚”本身是个具有多重意指的文化符号。具体而言,现在的“春晚”兼具以下几重能指身份:
(1)中国家庭最大团圆时刻的背景乐。这个背景乐同过年时门上贴的对联样,在制造节日气氛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春晚”也是个春节传统,将会被长期继承下去。
(2)一年来重要文艺作品的汇演,以及新的文艺作品的首演。这点在观众、导演和演员之间己经达成共识,观众渴望在“春晚”上回味年来最美味的精神大餐,也期盼新的精神大餐的首次亮相;导演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这种心理;而演艺界工作者希望能在“春晚”上演出自己的作品,因为一旦演出便意味着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成功得到确认。
(3)国家年酸甜苦辣事的总结会。在“春晚”上,国家在一年内经历的喜事、苦事、悲事和乐事都会得到清点,这种清点让人们寄托了喜怒哀乐,同时也叫以从中萌发国家和个人在新的年里的生活希望和工作思路。从这点上看,“春晚”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年夜菜”。
(4)时代变迁的记录表。“春晚”以艺术符号的方式例行记录了每个时代的特点,其中能指的数量具大,相应所指的内容极为丰富。光是对其中服饰符号变迁的解析,就能清理出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所以,“春晚”的史学价值也非常大。
“春晚”符号的能指身份还在丰富当中,但以上的几点已经形成,并成为“春晚”符号的内在能指。
“春晚”诞生于中国传媒时代的最初期,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1956出现过一届“春晚”,但真止意义上的“春晚”诞生于1983年,这时候电视开始在中国普及,为“春晚”的流行奠定了物质基础,近年来网络的普及又扩大了“春晚”的影响向范围,还衍生出了“网络春晚”和“山寨春晚”等。现在,现代传媒基本实现了对全社会的覆盖,“春晚”作为最重大的媒介事件之一,对社会文化影响不能小觑。作为媒介例事件的“春晚”既是对社会符号约定俗成的表达,又在极大的程度上塑造着约定俗成,它叫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改变,甚至委曲定符号的意指关系。
“春晚”是个历史时期流行符号的集中展销会。“人是符号的动物”,是社会的动物,有对定时期的社会事件进行符号象征的天生喜好,甚至“一切事物包括人自身止在被用做符号进入传播系统,给以它们意义和象征意义,经过人际间的互动,意义被交换并通过交换实现自己对现实的追求和了解。”传媒时代也是符号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穿一件衣服小光是满足其物理需要,还是一种符号行为,是符号消费,而人类的精神娱乐实质是种符号消费。“春晚”是符号消费的盛宴,一年只有一次,于是宴前它成为一种期待,宴后成为一种回味。“春晚”有最大的包容性,它几乎能包括所有的文艺品种,就像个文艺节口的博览会。“春晚”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超越了本身,成为了一种现象。
“春晚”的第一个功能表现在其仪式性上。“春晚”己经不是一般的演出或者联欢会,它本身即是种象征活动,用来表现每个中国年除夕特殊时刻所包含的文化意味。这功能决定了“春晚”的不可或缺,因此“春晚”的不可或缺与其说来自“春晚”自身,还不如说来自对每年除夕这样个特殊时刻的意味的表达需要。
“春晚”表达了,并制造着个时代的符号通感,这是它的又重大功能。这功能叫以简称为表达流行和制造流行。所谓流行是特定时代的符号象征,“春晚”对流行进行着周期性的总结和引导,这也是“春晚”独特的魅力所在。人类对流行有种天生的痴狂,而“春晚”极大地刺激和满足了这种心理,小到小品演员的句台词,大到整台“春晚”无小在激起这时代人们的种心理共鸣。到最后,“看春晚”、“引用春晚”,甚至“骂春晚”也都成了流行。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