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有市场洞察力?

2020-09-23 财经 121阅读
在O2O时代,餐饮行业得以焕发出新的活力。很多老旧餐品改头换面,或化身网红餐厅,或借助外卖平台,成功转型。大浪淘沙,留下的餐饮店必是把握时代脉络,蜕变获得新生的。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是成功转型的必备条件。
洞察力不仅仅是预判,对新鲜事物首先能预先判断其发展态势,理清潜在的逻辑关系,分析可能出现的结果。通过一种意想不到的转变,改善现状,或者改变自己的感知方式、认知方式甚至追求。
联系到餐饮行业,是一个更容易与客户产生粘性的行业。客户的口味、个人习惯、审美等都是需要运营者去把握的,而往往是这些出乎意料,又理所当然的改变,留住了老客户,甚至带来了一批的回头客。放眼全国各地,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遍布,却鲜有成为网红店铺的。任何成功的营销都离不开观察力,一味地模仿复制并不能走向成功。这一点,海底捞做的很到位,相信更多的客户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印象更深的就是海底捞细致的服务。
培养餐饮行业的洞察力,我们需要入眼、入耳、观心,一起来看看。
提高观察力——入眼
看到与观察到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画面,对于99%的画面,都是一扫而过,而观察力要求我们提高视觉分析能力,对像进行思考。比如:处于写字楼的餐厅,看到客户身着正装,作为运营者,是否要考虑增加衣帽架?或者直接多个衣帽间?处于车站的餐厅,看到客户多是提着大包小包,是否考虑餐厅布局是否合理?是否方便客户放置行李?开在异国的餐厅,是否要观察当地人的饮食爱好,餐厅口味是否得当?
观察不仅是要记录表象,观察的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所观察到的深度、广度都是不同的,进而影响到决策的执行。
五分钟出餐的花甲米线火了,似乎在一夜之间,遍地开花,在全国迅速开了成千上万家的店面。看似是满足了客户简单的猎奇心理,其实背后做了很多功夫。只接受微信付款,店内每个桌子都有手机支架,每天只卖一定数量的米线,不做外卖只做堂食等规定,这里面每一处都满足了年轻人的生活习惯。
提高敏锐度——入耳
耳听为实,这话可不是说说。最简单的是按照答政治题那样,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全都听一遍,以后就能渐渐知道,或者说觉察到,对现有事物产生一种直觉,尤其是新生事物保持足够的敏锐度。
我们所需要的敏锐度,是一种对现有事物的准确、及时的把控能力。作家加里·克莱因在《洞察力的秘密》中提出了一个公式:表现提高=减少错误与不确定性+增加洞察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较少错误总是比增加洞察力来得容易。对比餐饮巨头与门市小店的区别,除了规模上,在人性化上,才是重中之重。这种对于人性化的细致把握,就是所谓的洞察力。麦当劳与肯德基为了适合国内的饮食习惯,油条、蛋饼、豆浆、手抓饼等曾不出穷,在饮品上,两家也是相继推出各种茶饮。这种对于客户需求的洞察力,便是我们需要的。
提高分析归纳能力——观心
《六祖坛经》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唐高宗仪凤元年正月初八,惠能法师在广州法性寺听法,正遇风吹幡动,引起两个大和尚争论不休:
“这难道不是风在动!”
“非也,这绝对是幡在动,这哪是风!”
“不知所云!风不动幡自己怎么可能会动!”
这时候慧能法师淡淡的说了一句,
“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
法师的一句话点破了两个人,由此可见,洞察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称为“观心”。一面连接真实的世界,萃取观察与数据的核心信息,另一面连接内心世界,用心发现行为和心理的矛盾之处,从矛盾入手,揭示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
对于任何事情来说,尤其是餐饮行业,只是入了眼,入了耳,入了鼻,但是从来没有入过心,是万万不可取的。入心是思考,是一个主动的、连接的动作;观心是深度思考,是一个把所有相关线索,或从毫不相干事物中找出共性,找出答案的思维过程,很多人规避了这个过程,更多的是处于懒惰,也就是思维的惰性,也就无法看到深层度的本质上的东西。
一个领域的知识,联系到新的领域,得到新的启发这是很常见的事。这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尽管很多联系都非常的微妙。如何从那些看似无关的联系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这就是洞察力的产生。在触类旁通中,我们需要筛选出有用的信息,这就需要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回首2017年,麦当劳改名“金拱门”;真功夫换了logo,改了风格;王老吉开了实体店,与奶茶店一较高下……传统的餐饮行业为了适应当下的生活节奏,纷纷寻求突破,靠超级单品、古方酿造、独家烹制等招牌的商家,后继乏力。
在多样化、复杂的餐饮趋势下,餐饮行业运营者必须保持足够的洞察力,才能够在市场的浪潮中激流勇进,乘风破浪。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