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什么情况下必须进行心理疏导

2020-09-27 教育 71阅读
1、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挫折观
要使青少年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与对待挫折,培养他们战胜挫折的能力,就应大力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起着调节和制约作用,是人们产生良好心理和行为的前提,也是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身、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基础,从而使行为动机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一致,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和其他社会规范的要求,避免或减少挫折,增强心理自控力。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挫折观,学生才能正确的对待遇到的各种坎坷和挫折,妥善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与冲突,产生一种积极主动接受新事物,承认并敢于接受挫折的自信心。

2、创设适度挫折情景,磨练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曾告诫我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孩子受一些挫折,对他一生的健康成长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征,有意识的创设一定的挫折情景,进行“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教育”,让学生身临其中,锻炼他们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精神,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必备的意志品质及挫折耐受力。挫折情景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和特点,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的心理耐受力,又不超过每个学生心理的承受度,避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对学生保持适当的期望,不断调整目标
个体需要与目标的差距,往往导致挫折的产生。由于现在的父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比较高,他们为学生制定了许多目标,常超出学生的现实情况和发展潜力,如让孩子一定要上重点高中、考名牌大学等。如果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感到对不起父母,与教师的期望无望,就容易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对学生保持适度的期望。目标太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目标定的太低,学生很轻松的完成了任务,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定的太高,又容易使学生失去战胜困难的信心。教师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必须帮助学生不断调整目标,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下,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设置适合自己条件的目标,经过努力并能实现,获得“跳一跳摘桃子”成功喜悦,那样既能促进自己发展,又能减少挫折的压力。

4、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
良好的社会风气特别是校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避免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重要条件。为此,学校的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都应重视校风、班风、校园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学风教风。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切忌体罚、侮辱粗暴 ,不得歧视某些学生 ,建立良好的集体关系 ,使学生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快乐。帮助学生树立合作、共享、谦让、同情、助人等思想,教育学生之间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团结。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稳定乐观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有了消极情绪,教育学生不要把委屈、痛苦和抑郁之情积压在胸,并有意识的创设适当的场所或环境,使学生把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如释重担,心情轻松,恢复心理平衡,始终以乐观开朗、惬意进取的积极情绪投入到学习之中。

5、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防卫机制指的是在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中所具备的有意地摆脱挫折造成的心理压力 ,减轻精神痛苦 ,恢复正常情绪 ,平衡心理的种种自我保护方式。一方面, 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在某些问题上产生心理挫折的规律,防患于未然,事先加强正确引导,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另一方面,学生受挫后,引导学生大度乐观,保持心理平衡,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解脱,发挥心理补偿功能。此外,学校应把挫折教育列入学校教育计划,通过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要加强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学生疏导感情、摆脱心理压力、减轻心理负担,并从理智上使受挫者端正态度,提高认识水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适应环境,以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发展。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