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既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顽疾,也是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之一。今年我市将各乡镇农村垃圾“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机制建设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工作。自今年2月以来,全市就着手规划并逐步启动实施“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无害化处理新模式,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及时处理,有效改善全市人居环境,使农村生态环境和卫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看 可喜变化
“这个垃圾桶是丢放可回收垃圾的,这个是放不可回收垃圾的,你可别小瞧这个池子,通过分类处理,像烂菜叶、塑料袋等各种垃圾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回收,这样既减少了垃圾二次转运量,又使部分垃圾变为有机肥料!”日前,石棉县新棉镇的曾大妈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走进新棉镇,绿化树成排、村舍整洁,不远处还飘来阵阵芳香,生活垃圾也都找到了自己的“家”。村庄靓了,农民的心里也乐了,这是我市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后带来的可喜变化。
无独有偶,日前记者在雨城区上里镇看到,村民们从家里出来提着一袋袋垃圾,放在不远处的垃圾点。不一会儿,村里的保洁员将这些垃圾分装到村统一设置的垃圾箱,再由垃圾收集车辆统一清运到指定垃圾处理场。这是我市实施的“户定点、组分类、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农村垃圾处理新办法,通过实行新的收集、运输、处理模式,我市农村垃圾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农村垃圾处理机制 全面建立
结合省上提出的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模式,今年年初,我市根据自身实际,确定了以“户定点、组分类、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为主要方式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并通过制定实施意见明确垃圾清运体系采取四种模式运作,初步形成了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分类、定时分收、定点分集、定期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一是 “户组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工作模式。主要针对距垃圾处理场较近、人员居住密集、交通便利的乡镇开展,如:天全县、汉源县等就采用这种模式;二是 “户组分类、村收集、乡镇(片区)处理”工作模式。主要针对离垃圾处理场距离较远、运输不便,转运成本高的乡镇。比如,汉源宜东镇和乌斯河镇;三是 “户分类、村(组)收集、处理”工作模式。主要针对我市中高山地区,交通很不便利,无法由乡镇开展集中清运处理工作的乡镇,采取农户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后,由村组对不可回收部分进行统一填埋处理;四是 “户产、户分、户处理”工作模式。主要针对高山地区的村庄,由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农户生产、生活垃圾均由农户自行分类后,对不可回收部分就地进行填埋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