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陈鹤琴活教育理论

2022-04-10 教育 526阅读

陈鹤琴是现代儿童教育奠基人,他提出的“活教育”,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观点,在我的理解来看,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

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的“活教育”,狭义上来理解,就是书面教育(死教育)的相对面。众所周知,课本是死的,老师们必须按照课本的内容来教学,学生呢,则需要根据课本来学习。然而,人是活的,所以教学的方式应该是活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活的。所以,“活教育”实际上并不是说摒弃课本,另辟蹊径,而是在课本的基础上,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老师)、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这很显然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类似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意境。

其实说到底,归纳为8个字: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陈鹤琴先生认为“活教育”的课程就是让儿童在与自然与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但这并不是说直接摈弃了课本,而是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并进行了一定的拓展。例如,活教育的课程类型,实际上也被叫做“五指活动”,即:儿童文学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自然活动、儿童健康活动以及儿童艺术活动。

“活教育”强调的是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基本原则,通过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例如,学生好动、好奇、喜欢成功、被表扬、爱模仿等,进而迎合学生的这些特性,并贯穿到教学当中去。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的教材,所以整体来看,这是非常符合当下社会环境的一种实用主义教育方式。

说句不好听的话,如今的教育,缺乏很多实用主义的内容,很多走上社会的人感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很难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而“活教育”则充分体现了一个“活”字,它让学生们尽量利用手、眼、口、鼻去感触,利用大脑去思考,这是一种对真实事物的接触和思考,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吸收和实际运用。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