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为什么发展这么慢
我们中国首创在中国的工作是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上市公司数目很少的地区,甘肃就是其中之一。我们的一个客户正在兰州黄河岸边进行着一个商业地产项目的建设,总投资超50亿人民币。总的来说,我认为甘肃的未来是光明的。但是甘肃最近的发展跟周边省市比却略显缓慢,到底根源何在呢?刚好我有同事来自甘肃兰州,他的名字叫刘永铎,刚刚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这里我们请他来谈谈看法: 我自小在兰州长大,儿时的记忆里对这片土地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家乡的特产和小吃,恨得是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严重的空气污染。高中毕业后我去北京读书,之后又远赴重洋去了美国,其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然而每次回来都少不了要恶补地道的兰州牛肉面和手抓羊肉,在大快朵颐的同时也会留意家乡的经济建设和人们的精神风貌,结论都是一样的:除了交通越来越堵,其它好像变化不大啊! 谈到甘肃为什么成为改革开放甚至西部大开发中被遗忘的角落,肯定少不了列举各方面的客观因素:比如地理位置偏僻,运输成本偏高;气候干旱少雨,沙尘暴肆虐;矿产资源外流,国家政策使然等等。有人抱怨当地政府效率低下,目光短浅;也有人抱怨中央支持力度不够。总的来说就是投资环境差。毋庸置疑,上述都是导致甘肃落后的重要原因,但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原因:人的因素。为什么甘肃留不住人才?有人会跳出来说,因为经济不好,可这又变成了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循环归因。到底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我觉得还是得从文化上找问题。由于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双重缺失,人们的向心力和创造力缺乏,这是历史,民族,宣传等各方面因素造成的。 以省会城市兰州为例,兰州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也没有地方曲艺形式。外地人提起兰州,几乎只知道兰州拉面,想到的只是带着白色帽子的回族师傅拉面的场景。拉面从此成了兰州的名片,回族师傅从此成了兰州人的代表。这让兰州人哭笑不得,但是却又不得不承认:除了拉面,兰州没有自己的特点。无论是餐饮, 娱乐 ,建筑,还是婚丧嫁娶习惯,都中规中矩,甚至都没有自己引以为豪的方言。兰州年青人里会说兰州话的越来越少,在稍微正经一点的高档场合说兰州话都略显尴尬。一个地区缺乏值得骄傲的地方文化民众则缺乏凝聚力和归属感,人们对这块土地不但没有任何眷恋,也没有太多责任感。 这首先源于兰州作为一个移民城市的历史。这里的移民来自全国各地,带来了各地的风俗习惯,因此兰州没有自己的特色也在情理之中了。上个世纪的战乱导致甘肃成为战略大后方,大量移民进入兰州;解放后支援三线建设,又是新一轮的移民。大部分移民最终定居在此,但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却很少对这片土地产生文化认同感和依赖感。在这里,三代以前就是兰州土著的并不多,大部分当年来避难或是支援建设的也并非情愿,他们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只是客居,因此一旦有机会便想逃离甘肃。我听到有的中学老师这样教育学生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离开这个鬼地方。”这似乎是穷山沟沟里教师的惯用语,不知从何时起,兰州也成了这样的穷山沟沟。其次兰州乃至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自古便处在中原汉族和西部少数民族势力范围的交错地带。在甘肃有55个民族,人口在1000以上的有16个,依次包括回族、东乡族、藏族、土族、满族、蒙古族、保安族、裕固族等等。民族风俗习惯以及观念的不同导致管理上的不便, 文化上也很难形成统一的格局。这里少数民族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较汉族为低,而且民风彪悍,在个别地区往往成为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实际上,兰州最让我郁闷的地方不是穷,也不是干,而是脏和乱。只有营造大家热爱的生存环境,才能真正使甘肃人热爱甘肃,留恋甘肃。兰州乃至甘肃未来的发展需要甘肃人自己的努力,甘肃人需要停止怨天尤人而立即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比如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文化教育部门应当加大力度进行热爱兰州,建设甘肃的宣传,号召省外以及国外的甘肃籍企业家等成功人士投资家乡,回报家乡。从各级地方政府到老百姓都应加强与先进地区的文化经济思想交流,努力提高人民素质,改变大众思维模式。甘肃的发展靠不了别人,只能靠自己。 责任编辑:NF075 (本文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福布斯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