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节日的好段

2020-05-02 文化 95阅读
过几日便是中秋了。今晚,月光如银,我独坐于阳台牵牛花花架下,一盏清茗,一册薄词。清辉似水,在我的衣衫上静静流泻……
不由想起家乡来了。
家乡的中秋是热闹的、恬适的。家家都要量一笸箩的新糯米,做“麻糍”。糯米蒸熟了,倒进竹篓里,当家的早歇了农活,在河塘边洗干净了泥脚,掮着糯米饭篓过来了。舂糯米团一般在晒谷场上进行。白天,白炽灯就拉起在屋檐下了,黄瓜架儿、晾衣杆儿,能架起的地方都拉上。蹲在角落睡大觉的石臼被搬出来了,木头楔子捣得香喷喷的糯米团,又滑又嫩。那捣楔子的都是身强力壮的男人,也有身杆精瘦、面色红润得象虾子一样的老头。蹲在边上,手往石臼里捋着的是女人。女人的手臂上卷着袖子,不白,夏忙晒了一季,黑得油亮。油亮的手在白花花的糯米团上翻腾,象泥鳅一样润滑。男人的背脊光着,汗似水一般的淌,滑亮亮,清光光的一片。他们侧身一个马步,双手轮起楔子,前腿膝盖一伸一曲,脚板“哼哧哼哧”地踩着节奏,简直是翩然起舞。优美的“哼哧”声招徕许多看客。看客们三五成群,坐着、蹲着、靠着四周的矮墙垛。女人们拉家常,比谁的衣服料子鲜;男人们话庄稼,比谁家的稻子收成好;孩子们不错过这个好机会,放着胆子追逐嬉戏。一家舂完了,早有下一家等在边上了。人们赞美男人的好筋骨,赞美女人糯米煮得香,赞美这家的黄瓜杈攀得高,赞美那家田里的晚谷苗儿下得早下得青……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沉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和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清明节,我们可以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端午节,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龙舟、吃粽子……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赏桂花,吃月饼,品美酒,话别离,孝敬长辈,关爱晚辈,其乐融融……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猛机智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类精神遗产!
节日像一个巨大的聚焦镜,把平日的欢乐浓缩了起来,把人们的心态凸现了出来。
--题记
“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身为高三学生,而且还是位住读的,所做所为往往配得上这两句。
所以说,节日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休息,还带着些获取社会信息的意味。于是我便睁大了眼睛,用一个稚气未脱,充满幻想的青年的心去观察这个社会。
吃中午饭时打开收音机,听到一个“大家谈国庆”的节目。几位中年人好激动,说话都结巴了。这时我才有点明白父辈的心情。
他们都说,好感动好兴奋,祖国如此富强如此奋进,令人扬眉吐气。他们也谈到了过去,五六十年代是以突出政治为主,大游行大阅兵、是从国强来体现民心的;而现如今,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注重突出大众群体的样和欢乐,是从民富来体现国强的。
说者有意听者有心,我连连点头。
亚运会正好开幕,中国举重女将“力拔山兮气盖世”,勇挫群芳。中国队一天连夺8金,破7项世界纪录。
我为中国感到骄傲,这赤子之情,这金牌,都是儿女献给她生日的礼物。
清晨起床,便陪着爸爸妈妈上街买菜。
去菜场要过一条河,现在桥拆了,只好从边上的简易钢索桥过去。人真多,桥上挤得满满的。走到桥中间,哇,晃动得好厉害。低头一瞥更是心惊肉跳,从木板缝中竟然可以看见波涛滚滚的急流。我走着,步履不稳,像喝醉了的老头。我不满地嘟噜着:“什么年代了,还要过‘泸定桥'!”爸爸却极兴奋:“等新桥造好了,我们的交通就更畅通了,吃这么点苦算什么!”
菜场人更多。蛋禽菜鱼肉的品种不必细叙,我特别注意价格。这是因为学校食堂的菜价涨得很猛,而且我国上半年的物价指数也居高不下。一叶知秋,关心时事,我作个小小调查。情况比我想象得好,菜场工作得力,每种食品都明码标价,价格基本与平时持平。
国庆晚会可真是大快人心鼓舞人心。火树银花不夜天,各族人民共欢庆。十万人高唱国歌,那气势那威力,“雄鸡一唱天下白”。
老爸比我还激动。平时连看电视都会睡着的他,今天兴奋到夜里3点,真稀奇。
踏上归途。眼帘中忽然映入一幅标语:“团结拼搏,努力进取。自加压力,敢于争先”。我想,这不正代表了中国的国风,中华民族的民风吗?
我被自己的所见所闻感动着,缠绕着。我心中充溢着一种莫名的激动,我怀着讴歌和赞美的心情,望着一幢幢高耸林立、如积木般整齐的楼房,望着一块块长势良好、散发着收获的气息的良田,望着宽阔的街道中川流不息的车辆,望着身形矫健充满自信和欢愉的人民……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他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所以,清明节也是重要的祭拜祖先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的就是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打马球、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的习俗。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既有祭扫祖坟生别死离的悲伤,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我们炎黄子孙知道自己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是什么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需要我们传承和宏扬的内容,告诉我们历史长河是没有尽头的,更不能断流。
圣诞节 元旦相继在商店的拥挤,电视里的喧闹,人们的祝福中过去了.假期会朋友话长短,把平日的牢骚和恩怨,沾上酒精和姜蒜与朋友进行交换,无论来自天南还是海北。
可是,我总感觉这些节日不是我们的,只有农历正月处一才是我们的日子.还记得不?那时你还是流口水的年龄,听大人说,初一这天给谁磕头谁就给压岁钱,于是你就不论大人小孩认识的不认识的见人就叩,就连那身一年才有一次的新衣服也在所不惜;有时能得到一毛两角,但更多的只是博得满场的欢笑,但那笑是温馨的,充满了喜悦和祝愿.还记得不?为了一听到鞭炮声就能立即冲出去捡地上的落炮而久久不肯脱衣睡觉,为了和弟弟争抢初一早上放鞭炮
的权利,你答应把一半压岁钱分给弟弟.那震人心魄的炮声是你一年的期盼,刚过完这一天你就开始问大人,来年的这一天还有多远?
大红的对联和噼噼叭叭的鞭炮声是一年中的温馨,压岁钱是一年中的期盼;现在的你再也不会为压岁钱而兴奋,也不会为捡落炮而彻夜不眠,然而这都成了你永远的财富和最美好的回忆.今年在我们的节日里,在异国他乡,让我们在梦里点燃一串鞭炮,在心中贴上一副对联.
中华文化在历史上影响了整个东亚,中国的传统节日曾经也如今天的“圣诞节”一样,在异国生根发芽。而东亚一些国家一直很珍惜从中国舶来的节日,他们不但热热闹闹过端午、中秋,就是我们几乎忘记的“乞巧节”、“中元节(盂兰盆节)”在东亚一些国家还古风犹存。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