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尊师重道的文章(简短一些)

2020-06-15 文化 104阅读
国宝我给你找了1篇
《宋史·杨时传》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有一次遇到难题,与同学游酢一起到程颐家去请教。此时,天正下着大雪,程颐正在午睡,为了不打扰老师,杨时、游酢两人便静静地站在门外等候。不知过了多久,程颐醒来后,门外积雪已有尺把厚,他发现两个“雪人”毕恭毕敬地侍立着,十分感动,立即招呼入门,这就是“程门立雪”的佳话。
“尊师重道”这一古风,在我国历史上已流传数千年,如果把这个"道”理解为治国之道、安邦之道和民族兴旺之道,那么,师就应当受到尊重。但印象中“尊师重道”的传统也曾一度式微,这是叨“知识无用论”之赐!知识既已无用,何必读书?又何必求师?师者在这种氛围
下自然就成了天天挨批的“臭老九”了。不过,“风水轮流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突如其来,知识开始有用了,于是,尊师之议,重被提起,而且教师的职业逐渐成为受尊重,受优待的族群。生活待遇的有所提高,社会影响也日见增强,每年九月十日定为“教师节”。因此,“尊师重道”或“尊师重教”之风,可重振于杏坛、课堂了。这是值得庆幸的大事。
当然,如此尊师重道,也仅仅是秉承传统古风而已。打开中国历史画卷,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尊师重道例子跃然纸上。虽说那时师道之严占上风,可也未必一味强调尊师,荀子就认为“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的是只要发愤学习,就能超过老师。他是从学习的辩证关系来正确看待师生关系的.从求学来说,虽然自学成才者甚众,但终究不能无师,所以韩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因为老师担负着“传道、受业、解惑”的责任。
文章开头提到的“程门立雪”佳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从为师者来说,却也不能妄自尊大,而应记取“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如果好为人师,必自以为是,久而久之,必自暴其短。
从学习来说,尊师是学生的美德,但学生不一定不如师,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科学家戴维,曾引导过法拉第,后来法拉第的研究发明超过了戴维。鲁迅曾师从章太炎、藤野先生,而鲁迅的学问、成就远比两师为高。但鲁迅却抱着“一入师门,终身不忘”的感情,始终对两师尊敬,执礼甚恭。鲁迅的尊师是由衷的。
报载,邻邦日本的农村,地方负责人和老百姓,在路上遇到了教师,便侧身立,一鞠躬,“先生好!”老师带领小学生过马路,警察先敬礼,指挥他们优先通行。眼下,中华宇内“尊师重道”、“尊师重教"之风正浓,这是国兴之象征。而严师也应形成风气,因为“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所学”。为师不严,无以教出好学生,良好学风也就难以形成。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