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工业技术是从哪引进的?谁带动中国短短时间突然发达

2023-05-04 综合 40阅读

中国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洋务运动”时期。1949年以来,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一直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20世纪中国提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的战略目标。21世纪中国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新构想。

18世纪初,中国工业生产规模曾经处于世界前列。18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的比例经历了下降和上升两个阶段。如今,中国工业产规模再次走到世界前列。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工业百年发展历程。

洋务运动 中掘梁薯国工业迈开第一步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在清朝中叶开始,手工业的大发展基本上满足了国内生产需求了,所以重工业几乎是不存在的。直到清朝后期的洋务运动,开办了工业学渣和堂之后判者,满洲里也就是现在的东北地区才正式接触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的行业。

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洋务运动期间,我国也建立了一些工厂,比如中国第一条铁路、中国江南造船厂、中国的发电厂及第一家火柴厂等都是慈禧年代建立的,但其特点机器全是买的外国现成的,技术工人都全请外国工人,自己是技术一点没有。所以,说不上工业化,工业体系更无从谈起。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民国时期工业发展缓慢

中国自民国建立之后就陷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工业发展缓慢。农业仍旧以小农经济为主,封建生产结构仍旧广泛存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弱国。更为致命的,中国最为强大的工业生产基地落入日本人的手中,使中国本就薄弱的国力雪上加霜。

1929年,沈阳兵工厂制造的民生75牌汽车

国民政府统治期间,以四大家族为首的买办政权在“造不如买”的指导思想下,把中国作为帝国主义的商品倾销地,在工业发展上还不如晚清时期,甚至在抗战期间还发生过前方缺枪少炮,后方军工厂倒闭的奇葩情况。到1949年,我国几乎没有任何工业体系和技术,只有一些残破到老掉牙的工厂。

正因为没有工业,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屡屡受人欺侮、丧权辱国,沦为“东亚病夫”,用封建腐朽政府的大刀长矛去抵御西方列强,确实免为其难。

新中国实施156工程 形成8大工业区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接受的是一个满目疮痍,重工业几乎为零的烂摊子。在此情形下,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从苏联引进先进技术,在1953年至1957年期间,从苏联获得了156个援助项目,也就是156工程。在苏联的帮助下,一大批企业拔地而起,比如北京电子管厂(京东方前身)、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鞍钢、包钢、112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待。

“一五”、“二五”期间,沈阳重型机器厂生产的超大型设备

围绕这些重点企业,我国兴建了一系列配套工程,形成多个规模巨大的工业基地, 初步建起了中国的工业经济体系 , 为中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应当说, 自近代洋务运动以来,中国还从没有过这样迅速、集中、全面、系统的工业化行动。

今天,我们很多熟悉的企业前身都是苏联“援建”的,比如鞍钢、本钢、沈飞、成飞、长春一汽、北京战略火箭、华北制药、岳阳林纸、武钢等等。

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一五”工业化建设,使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从解放前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近一个世纪,迅速提高到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到1957年,新中国先后建成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8大工业区:以沈阳、鞍山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以京、津、唐为中心的华北工业区;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工业区;以郑州为中心的郑洛汴工业区;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工业区;以兰州为中心的甘肃工业区;以重庆为中心的川南工业区。旧中国约70%的工业及工业城市密集于东部沿海地带的畸形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通过这一轮技术引进,使新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 中国也正式开始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迈向工业国。

三线建设 建成了巩固的战略后方

陕西汉中,三线建设旧址

上世纪6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我国周边形势异常严峻。当时我国的工业、铁路等过于集中在沿海城市,为加强战备,1964年,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持续至1980年,这就是历时15年之久的三线建设,建成了巩固的战略后方。

三线又有大、小之分,中部及沿海各省的偏远腹地称为“小三线”,西南、西北地区的川、贵、云、陕、甘、宁、青称为“大三线”。

长虹电视厂是当年国内唯一的机载火控雷达生产基地

成昆铁路、攀枝花钢铁集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城、葛洲坝水电站……这些中国响当当的名字,都是三线建设的直接或间接的产物。“长虹”电视机、“风帆”蓄电池、“东风”汽车、“嘉陵”摩托车,这些都是军民转型中最为人熟知的民用产品,也都是三线建设的产物。 电影《青红》、《山楂树之恋》、《二十四城记》,这三部电影的背景就是三线建设。

青红的父母是从上海迁往贵州支援三线建设的工人

这15年来,合计新修8000多公里铁路线; 完成上千个建设项目;十堰、六盘水、攀枝花等多个新兴工业城市平地而起。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 超过400万建设者从上海、沈阳等工业重镇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将自己的热血青春献给了祖国的三线建设,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三线”是一段无数人的拼搏岁月,是默默奉献的家国情怀,是我们现在所有安稳、和平和幸福的基础。

贵州六盘水三线建设博物馆

改革开放以后 从发达国家大规模引进技术

改革开放之前,尽管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由于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形成了扭曲的、重工业比例过大的产业结构。虽然工业经济取得很大成就,但 工业生产效率低下,轻工业产品长期匮乏,经济短缺现象严重,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1979年,首钢成为第一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1978年,国家明确改革开放政策,从发达国家大规模引进技术,几乎涵盖了所有工业门类。技术引进填补了我国大批技术与生产领域的空白。通过引进,我国在短期内,使一批重型机械、矿山机械、化工机械、发电设备,机床、汽车、拖拉机、飞机、坦克、船舶以及轴承、风动工具、电器、 电缆等技术面貌发生了变化,使国家工业化跨入起飞的发展阶段。

刚成立时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

80年代初期的中国制造业更多地集中在了制造日用工业产品,城市基建和交通通讯等部门。 彼时在消费品制造方面,我国物资极为匮乏,人们只能凭票购物,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在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还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消费水平很低,从粮票到布票、肉票,工业产品种类更是不足。像是电视机,其实中国早就有了电视,但直到1978年百姓才看到了电视。

进入八十年代中,中国的制造业又开始重新崛起。在经济改革中初步尝到实惠的中国家庭,逐渐开始购买国产的电子产品和轻工产品, 中国逐渐有了自己的消费品名牌,燕牌缝纫机、雪花电冰箱等。

1984年,深圳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轰动全国

在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中, 伴随着国企改制重组、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进入中国,中国的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由于西方国家对我国长期封锁,我们的技术标准全源于苏联。改革开放后,我们发现自己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差距非常之大。当时即使是西方国家给我们一些二流技术,对我们来说也非常新鲜。那个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看到我们差距之大,戒心很小,引进技术障碍很少。

以机械工业为例,当时我们从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引进了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的汽轮机组,从ABB、西门子、阿尔斯通引进了500千伏输变电技术,使电力工业上了一个台阶。从密封件、高强度螺栓、轴承等基础件,到铸锻热处理工艺技术、露天矿成套设备等等都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有些甚至青出于蓝。

和谐号CRH3列车的原型为德国铁路的ICE-3列车(西门子Velaro)

在2000年前后,中国开始从国外引进高铁技术,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引进了高铁技术。其实,早期中国高铁的几个车型的技术都是源自国外的,比如和谐号CRH1型技术源自加拿大庞巴迪,和谐号CRH2型技术源自日本川崎重工,和谐号CRH3型技术源自德国西门子,和谐号CRH5型技术源自法国阿尔斯通。在实现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之后,中车成功开发出具有中国技术标准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引进技术、不忘自主创新最成功的楷模。

中国作为第三世界中最大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本来一穷二白的苦饿之国,在不到70年的时间中,克服千难万苦,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建立了一个基本完整、门类齐全,以大型国有企业为骨干的工业体系。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商用飞机、特高压输变电、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两条腿走路 既要技术引进更要自主研发

但是,同时要看到,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制造业方面,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特别在产品质量和装备水平方面,差距十分明显。

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技术引进能够对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时,无论是关起门来闭门造车,还是只做引进技术,放弃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都也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也有自己夭折的大飞机。在中国已经拥有了运10的情况下,因为要与麦道合资,就把运10的研发团队解散了,使中国国产大飞机迎来了失去的20年。

运10

汽车产业也是类似,当年国外几大车企在中国合资设厂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求中国解散国内汽车研发团队,在生产合资车可以躺着赚钱的情况下,国内不少车企也就缺乏研发自主汽车的动力了。

集成电路是政府报告中提出的重点发展方向,但是在过去,我们过分注重技术引进,轻视了消化吸收。国内少数手机芯片设计公司在近10年时间里,历代产品用的都是ARM的内核,所有的CPU源码都是从ARM手里买的,可谓“引进一代、落后一代、反复引进”,并没有做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始终是买买买。

因此,如果只是引进技术,但放弃消耗吸收和自主研发,重则一个产业受到毁灭性打击,轻则只能当整机组装厂,并导致技术和利润受制于人。在引进技术之后,必须重视消化吸收,成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仅仅是国内企业技术升级的第一步。只做引进技术,放弃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的做法不妥当,同理,关起门来自主研发,闭门造车也是不合时宜的。

在中国技术升级的过程中,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五大领域,除了5G通讯这项与国外同步发展的技术之外,在其余几个方面,完全可以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重点扶持国内团队自主研发,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类似于90年代沈飞引进苏27的同时,成飞可以自主研发歼10,实现互相促进,殊途同归。

可以说,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就像人的两条腿,不可偏废。相对于单脚跳,两条腿走路,可以走的更快,走的更稳。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