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忍不住提笔来为《长安十二时辰》写个评价。我为这剧打多少分呢?120分!
我们所有人付出120分的努力,用心做了个作品。
事实证明,只要用心,国产剧能做好的。
开播当天,我跟大家一样,第一次看成片,一口气追完12集。
佳音后来告诉我:他一口气看了两遍。我们又兴奋又感慨,看完真想哭。我们从2017年的“双十一”进组,拍了210多天,大家都拼了,这120分的付出值了!
《长安十二时辰》服装和道具上的细节,亮点很多,有关很多追剧网友已发长文深扒过,我就不班门弄斧啦。
这里我要说说处女座剧组的120分的“拼”。
曹盾导演,他是剧组“拼命三郎”第一人。
在曹导的剧组,大家下意识觉得:你是不能混日子的。要糊弄事儿,大家都盯着你,会说你的。曹导的工作习游衫惯,在现场不太说话的,你是演员,就放开演,不多干涉。
《长安十二时辰》虽说是一个悬疑题材,但它更是个群像戏,哪怕是群众演员都不糊弄。剧组给群演的妆容和服装,甚至比主演都多。戏里的每个人,都不是主角背景板的过客,他们是自己人生的主人,都有一个小宇宙。这些看似不那么重要的演员,他们所代表的曾经鲜活存在过的那个人,长安的主人。
我跟曹导合作过两次,他死抠细节,会对画面、镜头都有极其严苛的审美标准,片子一放出来,观众一看就知道是他拍的,这种影像风格就很“曹盾”!
长安十二时辰,就是讲一天发生的事儿,为追求真实,太阳光光线的斜角,导演都严苛计较。日戏很多时候是夜拍,为保证对光线的完美控制,所有的棚,就跟太空站一样,布了很多灯。
我们私底下调侃,拍这戏,过的美国时间。经历过剧组拍摄的人会明白,为对应光线,整个剧组在时间把控,演员档期协调,服化道的抢妆上,都需要付出几何倍数的努力。
有人称《长安十二时辰》是年度口碑剧,也有人说它是长安反恐《24小时》,堪比美剧质感。但其实导演最大的要求之一,就是避免拍成《24小时》,也为此做了很多努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剧有很多很多我们中国文化独有的东西。
这些天来,得到很多朋友们的赞美,也收到观众们的中肯批评。 当然,再好的作品都有瑕疵。但是,曹导和我们的努力,观众看到了,我们就已经完全知足了。
咱剧组的“拼命三郎”之二,非雷佳音莫属了。
在组里,每次我收完工见到佳音,他都用巴巴的眼神看我:你回去了啊?我说“嗯回了”。他这时摆出一脸无辜的表情:“过会儿我还得去B组接着打呢!”
剧中佳音的打戏很多,道具组老师们都是真刀递上来,每天的“打打杀杀”,让佳音拍摄中途好几次光荣负伤,还住院了。我一场打戏都会拍三个大通宵,更何况他这个灵魂打手“张小敬”!媒体说他“半条命搭进去”一点不夸张的。
不仅如此,曹导还特别会“折磨”演员。导演是地地道道西安人,舌尖上的长安,从戏里延续到剧组生活,剧组伙食特别好。佳音为张小敬死囚角色的清瘦感,跟我相约减肥。但每到这时,曹导会拿好吃的来“诱惑”我俩:“嘿,今儿吃饺子,馅儿大皮儿薄,啧啧太香了!”他跟同事们真太能使“坏”了。
剧组的“拼命三郎”之三,得说说千玺弟弟。
《长安十二时辰》原著粉都膜拜
的博闻强识,我也不例外。古装剧不同于现代戏,让观众有代入感是靠演员的表演、服化道来营造的。我们私底下统计过,戏中的文言台词量最大的演员,是千玺弟弟和韩童生老师,千玺演的李必,是有宰相之志的俊才,韩老师演的何睁枯监,那是太子的老师、重要的文臣。
演员背好台词,不是值得大说特说的事这是天经地义的本分。但这里我还是想夸夸千玺弟弟,他太不容易了。大段大段的古文,对专业演员来说都要下功夫才能完成好,弟弟当时才16岁多,在备考中戏,严格说来他还没经专业训练。
千玺在剧组话不多,特别安静一小孩。曹导也后来采访时说弟弟在剧组39度高烧没告诉大家,是真事儿。千玺是个外冷内热、沉得住气的孩子,让我刮目相看,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觉,很多有舞台剧经验的演员跟他演完对手戏,说这孩子以后了不得。
有网友吐槽我们剧台词都半文半白,让人跟不上、看不懂。但因为剧里的台词都半文半白,就悉磨洞给我们打一星,我觉得很委屈。那87版的《红楼梦》夹杂着诗词曲赋、86年的《西游记》也有大量半文半白的台词,观众们不是照样能看得懂,看得高兴?
事实上,剧中像雷佳音和我,还有大多数角色,我们台词偏日常生活,通俗易懂。那些让大家很懵的词儿,比如涉及官衔、职位还有风俗一类的,确实是对现代观众来说,有些陌生、晦涩,但我们真把它们说成公安部、派出所,我怕观众们要砸屏幕了吧?
在开拍前十几天,我们提前进组恶补了文化礼仪课,演员在背台词时候也问上课的老师,比如说 “不良人”是啥意思,老师解释说是“派出所巡警”,“不良帅”就相当于“派出所”的头儿;“那万年县在唐朝长安城有是个行政级别?”大概类似现在北京中轴线东边的行政区,类似东城区;喏,念 rě,是汉代到魏晋之后地位或者辈分低的人对上级或者长辈的应答。
排完这部戏,我更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甚至还可以在一些朋友面前显摆,这种感觉,非常良好。
说个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镜头吧,靖安司里一群996公务员向领导表示要坚守岗位保卫家园,大家的台词不多,安静沉郁,一起行“叉手礼”。一个“叉手礼”有啥稀罕的呢?这是我们历史上曾流行一千多年、又消失了近五百年的日常生活。这一段,看得我热血沸腾,自豪感蹭地一下就上来了。
希望看了这部剧的观众,也能有这样的感觉。
咱们的传统文化,真的很有底蕴,太值得好好学习了。
最后回答一点关于我的质疑,就是姚汝能的身份。
当我得知自己要演李必的发小姚汝能时,我也极度怀疑的。姚汝能从李必的发小变大哥,人设违和不?毕竟千玺弟弟跟我的岁数摆在这儿。
后来导演找到我跟我说,我们剧里姚汝能的人设改变了很多,你要演的是李必的大哥哥。
像这种小的改动,是有的,但总体上,我们是基于原著的再创作,肯定不是信马由缰的魔改。
总体而言,戏里的我,可以说是非常可爱,记忆力超群能快速翻译望楼传译的密码,日常爱好写小说还在黑市上卖得不错,盼望太子称帝李必当相,躺赢走上人生巅峰。
有网友弹幕吐槽说我忠奸难辨,姚汝能到底是哪边的人?究竟有没有加害李必?甚至有网友微博警告姚汝能要是害李必,一定饶不了他。
姚胖胖后期有没有黑化,我不敢说,大家追剧去吧,不剧透才是美德。总之,感谢剧中的张小敬,他真的改变了我很多。
不知不觉,小论文已经写到这么长了,就说到这吧。借姚汝能之手,再用余光中的诗,来打个文艺范儿的call:看《长安十二时辰》,似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