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的实施意义
创新思路是与时俱进的前提条件。创新思路必须明情况,要自觉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一条主线”、“五个重点”、“六项任务”,结合实际全面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准哪些需要改革?哪些需要创新?怎样创新?要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用改革的精神去改进和完善不适应的政策、措施,用创新的精神去拓展新的工作领域,提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工作思路。 在创新成果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总结提练可行的方法与措施,上升至理论的高度,使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样,就可以不断地通过创新思路的提练,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 要围绕当前面临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坚持理论与实践、上情与下情、主观与客观“三结合”,抓住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重视从工作机制上查找原因,通过改革创新,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工作机制,寻求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 不破不立,在创新机制上,要提供一个旧有体系的切入点,使创新成果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广大财政干部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扎实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财政收入规模逐步扩大,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持续推进财税改革,建立和完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全国财政收入规模不断跨上新台阶。1978—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加到51322亿元,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14.1%。全国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到1978年的1132亿元,突破1千亿元大关历时28年;再到1999年的11444亿元,突破1万亿元大关历时21年;而从1万亿元到5万亿元,历时仅8年。2007年一周的财政收入约1000亿元,接近于1978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国家财政整体实力不断壮大,增强了综合国力,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财经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财政部门顺应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积极开展对外财经交流与合作。通过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欧财金对话、中俄及中日财长对话等双边财经对话与合作机制,发展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的财金合作。利用东盟+中日韩财长会议、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机制,推动区域务实合作,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融合。参与西方七国(G7)财政及央行部长级非正式对话、四国集团财长会(G4)、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财长会、亚欧财长会等多边机制和论坛,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切实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有关机构的合作。截至2007年底,我国利用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累计签约额达1223.27亿美元,累计提款额约为1079.26亿美元,还累计获得国际金融组织赠款28亿多美元。利用上述贷款、赠款支持建设项目达2848个。对外财经交流与合作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拓展,服务了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壮大、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财政宏观调控不断改善、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健全、财政管理水平和干部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30年。财政改革发展的成绩,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蓬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回顾过去,令人鼓舞;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各级财政部门将更加努力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财政工作的各项要求,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