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60后70后童年记忆的连环画为何会退出历史舞台?

2020-10-21 文化 144阅读

的最早源头,大概可以追溯到申报的《点石斋画报》,当时

摄影作品

尚少,绘画成了填补这一空白的有效手段——自然后来随着摄影事业的发达,这种绘画便逐渐消亡。

至于真正称得上连环画的,则是1899年,上海文艺书局出版的石印《三国志演义》,作者为韩腊梅,这是史上第一部连环画。

随后,连环画便在各地生根发芽,南方人叫它公仔书、伢伢书,北方人则称之为小人书。

而在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封神榜》、《岳传》等系列图书之上,则明确以“连环图画”为正式名称。

而此时最热销的连环画,便是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从1929年开始,《王先生》先后在《上海漫画》、《上海画报》、《时代漫画》连载,前后共连载了十年,是迄今为止连载时间最长的连环画,将那个时代上海五光十色的市民的喜怒哀乐、心理和欲望等等表现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因此登上电影屏幕,改编为一个系列的喜剧电影。

而在红区和后来的根据地,连环画则成为一种宣传方式,出现了许多有关土地政策、抗日政策、宣传新婚姻法等内容的作品,相较于死板宣读,这种形式确实更喜闻乐见。

1949年以后,这两种不同方式、内容的连环画都有了极大的发展。相对比而言,80年代以前,宣传主题的连环画为主;以后则以前者为主。

在这样一个时期,因为连环画的受欢迎,为连环画绘图甚至超越了几乎所有其它以绘画为生的行业,结果便是一大批画家投入配图事业,由此出现了一批制作精良、画面优美的作品。而这其中,尤以历史文化作品广受欢迎。如《三国》、《红楼》、《西游》、《水浒》、《东周列国》、《西汉演义》、《说唐》、《杨家将》、《说岳》、《封神榜》、《儒林外史》和《聊斋》等,都赢得了大批读者,至今仍得到很高的评价。

而到90年代以后,因为画家有更多途径获取更高收入(先富有起来的一批人显然不屑于小儿科连环画,他们更青睐能带来更多财富的画作,在他们眼中,所谓艺术收藏也就是一种投资手段,而画家显然要满足这些人的需要)大批离开导致配图人员素质的急剧下降。另一方面,民众的眼界也得以开放,青少年显然更喜欢外国漫画与动画,连环画市场不断被影视媒体蚕食,

于是属于小人书的黄旧时代迅速结束。

到今日,小人书曾经的大本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据说已经没有一位专职连环画师。盛极一时的《连环画报》,销量也从上世纪80年代的128万份降到2000年以来的1万份。

事实上这个过程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读者的兴趣转移,另一方面是画师的转型与凋零,两者互相作用,最终造成了连环画的退出市场。而今,连环画甚至只能在农家书屋出现。

自然,作为有钱人的一种把戏,连环画的收藏确实热了起来。但这种少数人的金钱游戏,事实上越发显出了连环画的冷清。就如同邮票一般,基本已经不再具备实用价值。

《凭栏观史》特约撰稿人: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