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西方采用“绥靖政策”安抚希特勒,并姑息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意纳粹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使得苏联觉得西方国家企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苏联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结盟建立欧洲共同防御体系而不果,
卫国战争时期的宣传画
英法却相继同德国发表了带有互不侵犯性质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与此相反,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却多次向苏联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1939 年,苏联采取“祸水西推”的策略终于和德国结盟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爆发后,按照该条约划分的势力范围,苏联以“建立防止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的名义,出兵与德国瓜分波兰,侵略芬兰并占领东欧部分地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强行并入苏联,此举加速了其周边国家向法西斯轴心的靠拢。1939 年苏联发动苏芬战争,在付出了巨大伤亡的情况下夺回了芬兰占领的土地。苏芬战争充分体现苏联重工业的落后。
1941 年 6 月 22 日,纳粹德国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二战规模达到最大化。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遭受重大军事损失,在开始的头一周苏军就损失了 900 架飞机、几千门火炮、1000 多辆坦克与几十个正规师。苏德战场成为欧洲大陆的主战场。
1941 年 9 月,苏军兵力最强大的西南方面军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三角地区被德军包围,整整 60 万苏军被俘虏。虽然在反击战中救出了一些被困于战俘营的士兵和其他人员,但绝大多数都饿死了。
1941 年 9 月 30 日,纳粹德国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代号为“台风”的闪击战,妄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12 月 6 日,苏军
1945年攻入柏林的苏军士兵
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次年 4 月下旬击溃德军 50 多个师,击毙击伤德军 80 多万人,将敌军击退 150~400 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夺回了 60 多座城市。英勇的苏联红军在伟大的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彻底破产[1] 。
1943 年初,苏联红军经过顽强抵抗,获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苏军才在战场上掌握了主动。
1945 年 5 月,苏联红军攻占了纳粹德国首都柏林,柏林战役胜利,希特勒自杀, 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参考条目:苏德战争)。为赢得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苏联军民付出了 2700 多万人(是战前人口的 14%)牺牲的代价。[1]
1945 年 8 月 8 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关东军被击毙 83000 人,被俘 59400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