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上,通常会将腊月廿三和廿四都标注为小年,原因在于南北方的小年会相差一天,廿三是北方人民的小年,而南方人的小年则要晚一天。而一开始,过小年是不分两天的。唐宋时为腊月廿四祭灶,元明沿袭旧俗,清朝时发生了变化。有一种说法是,雍正年间起,每年腊月廿三皇帝要在坤宁宫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汇报一下工作情况。
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廿三祭灶,并逐渐形成了“官三民四船家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府小年腊月廿三过,一般民家廿四日过,沿湖、海的居民则遵守船家的传统,为廿五日举行祭灶。后来,受官气影响比较重的北方,民间逐渐演变为廿三祭灶,南方仍沿旧习。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那时候,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还是同一天,都是腊月二十四。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皇帝都要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就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