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有什么价值意义?

2020-07-26 文化 96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
在科学已经成为群体和社会的取向的氛围下,在群体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学也就成为了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自律的真实内容。修身养性的自我品格锻炼可以转化为树立、培养和坚守对科学文明的向往和信念。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科学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伦理在促成和助长这一趋势过程中的积极的作用。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求变,《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大张旗鼓地宣扬通过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可以说,变革与发展的互动,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就人生价值来说,传统文化突出地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当鱼(生命)和熊掌(道义)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如此的"正气"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着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但传统文化并非不重视物质生命的价值。以物质生命承传为基础的孝道思想,使承载于生命的道德意识和自然知识的传播推广受到重视,不论是为功名、为财富、为名声,它都鼓励人的积极努力。尽管这个"为"的有意识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后成为"人欲",但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它实际上支配着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价值追求。正因为如此,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儒学与现代化无缘的绝对化的观点实际上是不恰当的。
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中国人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理想就是"闻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经典《周易》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则是最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它既是传统的,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同时又是现代的,甚至与后现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阴一阳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维传统的产物。无论是阴是阳,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异性的补充,就需要外来之性与自性的亲和与转化。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中西互补提供的最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观点来说,中国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简单地一体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补。天人合一缘起于人与自然的原始亲和关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儒家的天人合一则主要是作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发生作用,是儒家学者以伦理为本位建构自己的世界图景的产物。认识人与自然的差别并进行合理的调节,考虑和尊重人的价值,并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是天人有分思想最为重要的特点。正因为中国哲学是合一与有分的统一,所以并不缺乏作为哲学的基础的主体性的观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客体,既是天人之际思辨的最合理的内容,也为今天中国的现代化所必需。
首先要认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人伦关系的重心已经不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小农社会,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基本在家庭、家族的狭小圈子中完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便以家庭道德为主体,这种人际关系是相当固定的长期厮守或相处的关系。传统所说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中有三伦说的是家庭中的关系。因此在这种伦理体系下的人是家庭人、角色人(同时作为父、子、兄、弟、夫、妇以及多重亲属关系的人)。而现代社会是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交错的社会,每个人都有他的社会位置和工作。工作和事业成为个人生命中的核心部分。而社会生产是在广泛的协作下完成的,人们的生活也突破了家庭的狭小空间,而在社会大家庭中同呼吸、共命运。在这种社会生活的模式下,人与人的平常交往,更多的是“五伦”之外的“第六伦”———社会公众。因此,现代人可以说是社会人、职业人。
其次,应认识传统人伦关系具有等级性和附庸性。传统社会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绝对服从、隶属的关系,正因为如此,许多传统的德治往往打有等级社会的烙印,比如讲忠孝,总挥不去愚忠愚孝的历史梦寐,讲仁爱,也带着贵族君子施舍恩荫的意味。现代社会人民是主体,是主人,是人格平等的公民主体、责任主体,把传统的忠孝仁爱思想拿到今天,由于时代变迁,人们往往找不着感觉。
由上所述,传统的道德从体系上说已经过时,但就其思想资源来说,它又有许多可供选择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道德建设从根本上说要靠说服力,我们要建立适合现代社会的新的道德体系,其成功与否,就在于它有无深入人心的说服力。中国古人对道德文明建设作过巨大贡献,提出许多德目,在几千年的道德实践中这些德目内涵积淀极为丰富,每一德目都有许多圣贤名言和感人的故事,以这些作为思想资源去说服教育群众,能深入人心,群众乐于接受,因此我认为要提出和建立新的道德体系,应有选择地继承文化遗产。
 新的道德体系要借鉴传统儒家的道德思想,也要继承革命时代的优良传统,更主要的是,这项工作不能闭门造车,要通过对社会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依据当代的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创造新的道德体系。很显然,这是一件庞大、艰巨的系统工程。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