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计算的公式的应纳税所得额是含税的还是不含税的

2022-08-07 财经 133阅读
个人所得税计算表中含税级距和不含税级距的区别是: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

当实行按档次计税的时候,把计税收入划分为若干等级,这些等级就是税级距,税级距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含税级距",另一种为"不含税级距"。
含税级距:老板给你发工资的时候,相当于跟你讲:"这是我这个月给你的工资,个人所得税我是不管(负担)的,需要从你工资里扣除,然后由公司代你缴纳"。换句话说就是,需要交纳的个人所得税是从你的该月工资里出的,你实际得到的工资净额是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工资。因此老板给你发的总工资是含税的,老板发到你手中的工资是扣完你所得税后的净工资。
不含税级距:如果老板给你发工资的时候跟你讲:"这是这个月我给你的纯工资,如果需要交税的话,由公司来承担,你就甭管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税款就由公司格外给你承担,而不减少你实际得到的工资。因此,你的工资就是不含税的工资。

由于单位为个人负担税款的情形不同,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同的方法:
1.单位代纳税义务人负担税款,其收入项目的费用扣除标准一定时的计算,单位代纳税义务人负担个人所得税款的,应将纳税义务人取得的不含税收入换算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是:
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收入额-费用扣除额-速算扣除数)÷(1-不含税级距对应的税率)
应纳税款=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含税级距对应的税率)-速算扣除数
上述公式适用于费用扣除标准一定的应税项目,如工资薪金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和不含税收入不超过3360元的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
2、对于费用扣除数按比例扣除的应税项目,则用以下公式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收入额-速算扣除数)×(1-20%)÷[1-税率(不含税级距对应的税率)×(1-20%)]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率-速算扣除数
3、单位为其个人定额负担税款的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个人取得的工资+单位代个人负担的税款-费用扣除标准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税×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4、单位为个人按比例负担税款的计算
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的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负担比例)÷(1-税率×负担比例)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