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住寂寞的名人事例

2020-05-01 文化 184阅读

1、端坐庵内耐寂寞

话说施耐庵原来不叫这个名字,他原名施子安。施子安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但他热爱读书,不仅每天去私塾偷听,还经常向邻居借书,后来终于成了一个小说家。

但是他耐不住寂寞,屁股坐不热板凳三分钟,他写《水浒传》的时候,经常写着写着就不愿写了。他的一个朋友听说了,于是跑过来告诉他,他隔壁住着一个念经的和尚,和尚端坐庵内三十年,居然把木鱼敲出了一个坑。

施耐庵深受感染,于是把‘耐庵’两个字贴在墙上告诫自己,后来干脆就改名叫施耐庵。最后,他终于耐住寂寞,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水浒传》。

2、居里夫人提炼出“镭”

居里夫妇将工作日延长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两年变成了三年,三年变成了四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夫妻俩每天都干着同样的活儿,做着同样的事儿,但他们却从未感到枯燥,他们始终耐得住寂寞,他们从不放弃。

1902年,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提炼,居里夫妇从数吨残渣中分离出微量(一分克)氯化镭RaCl2,测得镭原子量为225,后来得到的精确数为226。

3、莫泊桑的寂寞人生

莫泊桑师从福楼拜,在十年时间里刻苦练笔,写成了一篇一篇文章,但是全部扔了没有拿出去发表一篇作品,一直到写成短篇小说《羊脂球》,作品一发表即震动法国文坛。

成名后的作家还能沉寂下来刻苦写作,所以一生著作十分丰厚,被誉为十九世纪法国“短篇小说之王”、一个“卓越超群、完美无缺的文学巨匠”。

4、坚守“寂寞”的两位寿者符号

不知道长期居于同一城市的孙犁、马三立,生前可有过交往交流,笔者发现这一从文一从艺、一主“雅”一主“俗”的两位大师,竟有着那么多的相似之处!

二位都是生命的寿者。行年九十,按《左传》“中寿百岁”的标准,都是接近“中寿”的中国文坛艺届的两位耆宿。

二位也是创作的寿者。创作生命力如此旺盛!孙犁最后20年,以每两年一本的频率连续出了10本书。从《荷花淀》到《曲终集》,70年的文学长旅,将数百万字的作品留在了这个世界。

马三立直到88岁才告别演出,80载的相声生涯,数百个耐人品味的段子有口皆碑,马大哈、开会迷,早步入了辞书……

二位的作品都不好趋时赶热。笔下嘴上,不约而同地远离“大喊大叫”,拒绝提高嗓门。题材都不那么“重”,旋律也不那么“主”。即使如《荷花淀》、《铁木前传》,也是武戏文唱,举“重”若“轻”。

而马三立,装的全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市井视角的众生相。与今日那种大赞农民如何坐宝马、使笔记本电脑、反穿裘皮大衣、卧室里两部等离子电视机的“假大空”相声,真是云泥之隔!

二老都钟情于恬淡平和的风格。“荷花淀派”的倡导,“文哏”“冷幽默”的一贯,特立独行,独树一帜。贾平凹说:孙犁的文章好到你不觉它是文章,难寻技巧。读他的文章,如读书帖般舒服,也想见其书家的自在。

而愈到后来,则愈显其简淡超逸老到,臻于“大味必淡”,“大道低回”的炉火纯青。马三立则专以“我”为嘲笑对象,让你大笑之后也跟着自嘲,嘲笑的正是人性的弱点。他以特有的“唠叨劲儿”,使劲儿地将腮帮子往里嘬,声平气和耳语聊天式地“逗你玩”。

从不高台教化,不恩赐、强加笑声。哀而不怨,俗不伤雅,婉而多讽,乐而不淫。传统在他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与提升。

5、刘国江建天桥

离开了家人的反对,离开了令他感到温暖的人家,离开了他曾经的故土。半个世纪的寂寞,他的老伴为她凿出了一条爱的天梯,刘国江用他的执着诠释了对爱的忠贞不渝。谁都会寂寞,谁都不曾逃出孤单的时刻,就想甜蜜不是爱情的唯一标尺。

刘国江用他有力的双手,充满爱的心,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这6000阶的天梯,一直通往他们爱的天堂,夕阳西下,峭壁上倒映这老汉孤单的背影,不管刮风,无论严寒,都不会阻挡他的进程。

花开花败,他的影子斑驳了峭壁,他享受这孤单,与孤单作伴,他依旧坚持着,执着的爱使他不顾一切的凿着,他的青丝变成了白发,岁月留下的沧桑就想肆意流过的泪痕依然清晰可见。

这条天梯见证他们的爱情,当太阳收尽无限光芒之际,疑惑太阳布散烈烈朝晖之时,老汉依旧在峭壁上执着,与寂寞为伴。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