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分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艺。五个角度

2020-10-05 综合 190阅读
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 夏克传 邮码:528100
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1、政治:(1)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2)从原始公有制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3)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确立;(4)从分封制到县制、郡县制的产生,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1)农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2)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兴盛起来,集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封建城市兴起;(3)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开始形成。
3、思想文化:(1)现代汉字的前身甲骨文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2)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已出现;(3)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诗经》、《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和中医学)起步奠基。
(二)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政治:(1)统一局面的形成(秦灭六国)和巩固(汉武帝大一统);(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和巩固(汉);(3)拓展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设西域都护)。
2、经济上:(1)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的交流;(2)重农抑商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确立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实行文化专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巩固统一的要求;(2)封建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创立了太学和形成了地方教育系统。(3)科技文化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1、政治:(1)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西晋的短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多次局部统一,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民族融合);(2)政权更替频繁;(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4)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
2、经济:(1)北方的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延缓了发展的速度;(2)江南经济开发,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3)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思想文化:(1)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2)佛教盛行,佛教文化发展;(3)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四)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 1、政治:(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时间相对较长;(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3)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经济:(1)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繁荣;(2)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3)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兼收并蓄,科技成就世界领先;(2)教育
发达,专业教育确立;(3)史学、文学、艺术繁荣,体育空前兴盛。
(五)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1、政治:(1)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实现大一统;(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3)中原封建王朝“积贫积弱”,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大大发展,并最终统一全国。
2、经济:(1)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商品经济有了新发展,海外贸易发达;(3)封建生产方式大规模向边疆扩展。
3、、思想文化:(1)科学技术仍处世界前列;(2)教育发达,学校制度完备;(3)史学、文学、艺术繁荣。
(六)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1、政治:(1)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并且日益腐朽、反动,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农民战争发展到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新水平。
2、经济:(1)封建经济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2)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3、思想文化:(1)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拉大;(2)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3)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教育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4)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二、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19世纪40——50年代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政治:(1)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农民战争从高潮到失败;(3)中外反动势力从对抗到勾结。
2、经济:(1)自然经济日益解体;(2)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3、思想文化: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二)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政治:(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与形成,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农民阶级掀起反帝爱国运动;(3)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世纪末登上政治舞台。
2、经济:(1)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2)洋务运动走出近代化第一步;(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4)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3、思想文化:(1)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2)近代民主思想开始产生,维新思想逐步成为历史潮流(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三)20世纪初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袁世凯)的统治
1、政治:(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高涨和失败;(2)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失败;(3)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思想文化:(1)西方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2)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3)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4、外交:(1) 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2)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四)1915年——1927年 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1、政治:(1)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2)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中共诞生;(4)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民革命;(5)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2、思想文化:(1)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3)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五)1927年——1936年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政治:(1)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华北事变前是阶级矛盾为主,之后是民族矛盾为主;(2)中共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中国革命道路;(3)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政治局面从分裂对峙走向联合抗日。
(六)1937年——1945年 抗日战争时期
1、政治:(1)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2)以国共合作为基础进行全民族抗战;(3)统一战线内部存在尖锐斗争。
2、经济:(1)官僚资本急剧膨胀;(2)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3)沦陷区成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七)1945年——1949年 解放战争时期
1、政治:(1)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2)
中共尽力争取和平(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3)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全面破裂。 (八)1949年——1956年 过渡时期
1、政治:新中国建立并得到巩固,民主法制制度建立。
(1)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2)阶级关系:剥削阶级逐步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3)政权巩固:全国大陆基本解放;土改;抗美援朝;镇反运动;三反五反。
(4)民主法制: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取代政协成为我国根本
的政治制度;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经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工业化起步。
(九)1956年——1966年 社会主义十年建设时期
1、政治:(1)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总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2)1957年,进行整风运动,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全国人民的团结,后期开始搞阶级斗争,如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 2、经济:“两头好,中间差”,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初期制定了务实的方针路线。
(2)中期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后期对农村经济的纠正。
(十)1966年——1976年 文革时期
1、政治:“左”倾错误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
2、经济:(1)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2)由于周恩来、邓小平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3、思想文化:“以阶级斗争为纲”,个人崇拜。 (十一)1978年至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政治: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拨乱反正,纠正 “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经济:(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2)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3)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3、思想文化:重视人才、科教兴国。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