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2020-05-08 综合 93阅读
教育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教育得以如此重视的最根本原因,但是,教育并非总是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相反,有时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据某些学者的调查结果来看,在我国一些贫困县,尤其是国家级贫困县,政府抱着“发展教育促进经济”的思想,将大部分财政支出应用于教育事业,大兴土木创建学校,引进师资举办教育,学生素质也因此提高不少,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尤其是考出去的大学毕业生,几乎没有回自己家乡的,而是留在了相对发达的地区,对本地经济的建设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对于这种情况,一些学者也已经发现,并提出了“教育发展,经济先行”的思路,唯有经济发展了,才能留住学生,留住人才。另外,有些贫困地区,为本地生源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如进入条件较好的事业单位,给与其较好的发展空间等等,都是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法。
简单的回答,如有疑问,可再探讨。
以下是一些材料:
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
区域经济的崛起 ,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支撑点 ,这就意味着 ,在这些崛起的区域中 ,区域的形象超越了大企业的形象 ,超越了国家与行政的边界 ,在全球化国际分工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区域创新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依靠区域创新 ,落后的区域经济可以实现跳跃式发展 ,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强弱则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在知识经济社会 ,创新制度环境的各要素——政府、企业与大学 ,将以市场要求为纽带而联结起来 ,形成一种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螺旋关系 ,即科研院所与大学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强大的技术创新辐射作用 ,而其中大学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 ,由于大学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承担了“动力源”的历史作用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 ,就在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智力综合因素需求 ,而要完成这一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 ,个性化发展 ,将成为未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只有通过个性化发展 ,区域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和社会经济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
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ilename=HNSK200102024&dbname=CJFD2001
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等教育,其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推广科学技术等都是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展开的。因此,探讨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必要。
一、高职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①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高新技术带来了新兴行业,如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传统农业也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各行各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由对熟练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这种高素质人力资源,需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提供。②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在人才需求上有着不同的要求,需要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企业培训,高等职业学校正是面向地方需要,多层次、多样化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教育机构。③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的农村人口面临着转向为本地的第二、第三产业服务,这些人最缺乏的就是技术,他们没有受过更多教育、掌握更多的技能,不能适应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需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使他们转化为高素质的实用人才。
2.为地方下岗职工再就业和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提供培训基地 随着传统的劳动密集产业的转型和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兴起,许多只有中初级技术水平的工人被迫下岗,而高新技术工种岗位又大量缺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将通过职业培训来实现;同时,企业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进,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岗人员的素质,让他们接受继续教育,进行岗位培训、知识更新、介绍国内外本行业的最新成果、预测发展趋势、适应转产咨询等。以上这些都要求高职院校提供培训基地。
3.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信息资源基地 高职院校具有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和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是一个能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和技术贸易的基地,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PGN0058A.TXT/PGN>的科技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科技方向和科研计划,使之更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人才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或者主动地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决,使学校和企业科技人才相互渗透,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高职院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软科学研究,如图书情报及专家、教授、高级技术人才的知识和技术,走进信息市场,为政府特别是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划、重大建设工程及技术公关项目提供咨询、参谋和决策意见,更好地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高职教育要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1.专业设置要立足地方,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高职院校的专业应围绕本地区产业、企业发展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既是学校进行教育的基本载体,又是社会需求的反映,是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教学工作的结合点,因此,必须仔细地考察本地区的经济形势,努力把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科研活动紧密联系本地区产业、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要求,加强与本地区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本地产业、企业的发展。
2.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讲解指导,增大实践性环节所占课时的比例,力求达到占总课时的50%,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建立实训基地来强化学生的实际训练,学校应当把建立实训基地摆在教学楼舍建设、图书馆建设同样重要的位置。
3.要开拓教育市场,扩大办学规模 随着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跨行业、跨地区流动的增多,高职院校要转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职前与职后培训并重,发挥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区域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要支持一批具有行业、专业和资源优势的中专学校改制为职业技术学院,做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工作,扩大高职教育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的人数;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高职生提供更高的受教育机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4.要有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尽快制定支持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法规。
http://www.tech.net.cn/research/system/expand/2532.shtml
区域经济与文化:
人类文明的演进,已经使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推动着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各地所处的自然地理特点,政治发展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带有浓郁的区域文化特征。拿湖湘文化来说,就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人文环境、历史渊源,也就决定了湖南人受这种独特的影响而构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精神,从而书写了一部震烁古今的中国近现代史,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特殊人物。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毛泽东、刘少奇等等。
一般来说,经济和文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有机系统,先进的文化和发达的经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落后的文化和贫困的经济如影随形、同病相怜。如长三角的上海和江浙地区,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翻开这一地区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自唐代以来,这一地区就是中国经济最富庶、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中国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就是以江浙文化为背景的商品生产发展的产物。也正因为该地区文化发展独树一帜,商品意识非同一般,才能为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经济的腾飞提供充盈的文化资源。
“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各地都在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间的竞争不是短跑,也不是马拉松,而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在这个无穷尽的竞争中,谁会败落、谁会停滞、谁会崛起,并不是一目了然的。因此,沅江要实现区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既要面向当前、也要立足长远,更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文化的功能牵引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区域文化不断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洞庭文化滋养了沅江人,同时也制约了沅江人。也许是临水而居的缘故,沅江人的身上有与生俱来的灵气,所以沅江人聪明、灵活而又倔强、刚烈、直率、敢爱敢恨、勇往直前。南洞庭文化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使沅江人受益非浅。但是南洞庭文化毕竟是脱胎于传统的农耕文明,本质上是农耕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局限性。今年春节期间沅江接待了几位海内外知名学者。他们对沅江人文环境赞不绝口,尤其对沅江近年变化感慨很多,但对内地文化观念颇有微辞。有位学者用开玩笑的口吻讲内地干部“谈农业大半天(传统农业)、谈工业一支烟、谈金融不沾边”。虽是调侃之言和个别地方的现象,但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悠悠数千年,南洞庭文化深刻地制约和影响着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没有惊世骇俗,也没有一落千丈,积淀深厚的文化,承载着古老的小农经济缓缓前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沿海经济一日千里,突破文化的某些钳制又带动文化创新的信息蓬蓬勃勃传来,南洞庭的水依然波澜不惊,区域经济和文化仍然保持相对的稳定格局。
沅江人看到了自己的落后,也敢于承认自己的落后,沅江人喊出了彻底改变思想观念的口号,正在探索一条契合沅江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思路,铺开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
http://news.sina.com.cn/s/2004-07-19/08323124573s.shtml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