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划分妃嫔的等级地位?

2020-05-02 综合 133阅读
中国古代允许纳妾,统治者常妻妾成群。后宫指她们生活的地方,或其生活圈子。 1.上古 媵是作陪嫁的人的意思,可以是未出嫁的妹妹或侄女,或者是其他国家的人(天子或诸侯娶妻时才会有)。例如女英是舜的媵。 在商朝有时有并后(同时有两个王后)的情况。 《周礼》记载:王的后妃“编制”为:一后(嫡妻)、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诸侯一娶九女,且不再娶,可见妾是八个;大夫是一妻二妾;士则是一妻一妾。而庶民,则只许有一妻与之匹配,故而庶民被称为匹夫匹妇。但《周礼》很可能是战国晚期儒家的空想作品。 另外一些儒家作品则称天子“一娶十二女”,“古者天子娶后,三国来媵,皆有娣侄,凡十二女。”并称诸侯“一娶九女”,也有称天子“一娶九女”的。 先秦的后妃之制还比较简单,王之妻称后,王之主要妾及诸侯之妻称夫人。 周朝的制度要求避免同时出现两个王后或诸侯夫人的情况。 2.汉朝 西汉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 皇后 昭仪;至元帝时才被创设 夫人 美人 良人 八子 七子 长使 少使 婕妤,自婕妤至充依,此四等为汉武帝所增设 娙娥 容华 充依 五官 顺常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等,五个位号并立为最后一级 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东汉初开国时,后宫位号被大量删减,只剩贵人、美人、宫人、采女等四等级,且人数不定。 但后来至汉桓帝、汉灵帝时,后宫女子不论后妃、女官、宫女等,总数多达二万人。 3.魏 曹操为魏王时,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魏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省除顺成,这样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级: 1)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2)贵嫔,位次夫人,爵无所视; 3)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4)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5)昭仪,爵比县侯; 6)昭华,爵比乡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仪,爵比关内侯; 9)婕妤,视中二千石; 10)容华,视真二千石; 11)美人,视比二千石; 12)良人,视千石。 4.晋朝 晋武帝取汉魏之制,参用古法,始设三夫人、九嫔: 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九嫔以下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5.隋朝 隋朝初时,由于隋文帝之皇后—独孤伽罗善妒,因此后宫位号非常简单,虽有设置、但仍不正式作为皇妾; 皇后一人 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 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 御女,三十八员,掌女工丝枲,视正七品。 又参循汉、晋旧制,设置六尚、六司、六典等女官职,以掌后宫典仪。 因独孤皇后善妒,后宫位号形同虚设,在独孤皇后崩后,随文帝才又将之改为; 贵人,三位 嫔,增至九人 世妇,增至二十七人 御女,增至八十一人 隋炀帝时期,隋炀帝又参阅古典,自制嘉名以充实后宫; 皇后一人 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品正第二 婕妤,十二员,品正第三 世妇;美人、才人十五员,品正第四 宝林二十四员,品正第五 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 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 另又有承衣刀人,皆随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6.唐朝 唐朝初开国时,参考前朝旧制而设立; 皇后一人 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唐高宗时改制为; 皇后一人 赞德二人 宣仪四人 承闺五人 承旨五人 卫仙六人 供奉八人 侍栉二十人 之后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又改宫制为; 皇后一人 惠妃、丽妃、华妃、贵妃,各一人,正一品 六仪;波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为正二品 美人,四人 才人,七人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 7.宋朝 宋朝立,沿唐制,设四妃、九嫔、等等。真宗、仁宗在位时,把九嫔扩充至十八人,仁宗又在妃级别中增一位号名宸妃。 宋朝定宫制为; 皇后一人 四妃;贵妃、惠妃、丽妃、华妃 九嫔;太仪、贵仪、妃仪、淑仪、婉仪、顺仪、顺容、淑容、婉容、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婕妤 美人 才人 8.元朝 元朝时,后宫位号简单朴素,只设有皇后、妃、嫔三等,但人数不定。 虽然位号很少,但这不代表后宫人数也简单,元朝后宫以斡儿垛来区分后妃的地位,斡儿垛是宫帐的意思,一座宫帐里面可能同时住着好几位皇后和嫔妃,而在众多宫帐中,以第一宫帐中的第一皇后地位最尊。 9.明朝 明朝的后宫位号,大体上并无严密的等级分别,对于后宫嫔妃的等级有着很大的弹性。除以皇后为最高之外,贵妃仅次于皇后、明宪宗时又封万贵妃加“皇”字为皇贵妃,以后渐成定制。 皇妃位号除贵妃之外,亦以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等为众妃位号。 之后在明世宗朝和明神宗朝分别都出现了端妃和恭妃的位号。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九嫔; 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位在众皇妃之下。 但又无严格规定以上位号非用不可,在明朝这二百七十六年间,后宫除去上述位号外,还出现过端妃、恭妃、慧妃、裕妃、成妃、昭妃,宁嫔等位号。 除去以上妃、嫔的等级分别之外,另外还有婕妤、昭仪、贵人、才人、美人、选侍、淑女、答应等位号杂置期间。 10.清朝 在清朝,将之分为八等级,分别为; 皇后一人 皇贵妃一人 贵妃两人 妃四人 嫔六人 贵人不限人数 常在不限人数 答应不限人数 每个皇帝的妃嫔数目有很大差异:康熙皇帝拥有后宫嫔妃等79人,而光绪皇帝只有一后二妃三人。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