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那桃花不是花市里卖的花嘛!”
我想我弄明白了:花市里卖的花是观赏的,春节在家里摆放十天半月后凋零便进了垃圾箱——这是孩子们对桃花的“完整”认识。他们不知道桃花飘落后小小的桃子青涩地从花芯里冒出来,一天天吸日月精华,历经五六个月才养大了个头、酿红了脸,他们也许没有见过桃树上挂满桃子的丰硕景象,在他们认知的世界里,桃子是超市里码成一行行一列列出售的水果,桃花和桃子距离很远。
我尝试解释“桃子是桃花结的果子”,可发现词穷。这是常识,事情原本就是如此,就像“饿了要吃,冷了要穿”那样天经地义,“桃花会桔桃子”是天气时令赋予的本能,我们只需要认知,不必解释也无法解释(自然科学除外,只是那样需要枯燥的专业术语)。无力感毫不客气地涌了上来,我无法展开“桃子是桃花结的”这个课题,只用一句玩笑话溜过去了。
可是静心回想,我觉得自己不是个好老师,没能“解惑”。我感觉得到,不止发问那位同学,另外还有一些同学没把“桃花”和“桃子”联系起来。
我们正在孜孜不倦地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应付各种各样考试的方法,我们追求着铁定的高分,可我们却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能让学生明白,诸如“桃花如何结桃子”,都没机会带学生去观察、去感受。我还在讲着:“桃花不是村民追求的目标,只是他们在追求果实过程中‘意外’收获的美丽,这跟陶渊明把桃花当作目标来追求有本质的差别。正如我们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见识,高分只是追求过程中‘意外’的收获一样。如果把高分作为追求的目标,那便本末倒置……”
可我真的觉得很苍白!全社会都把金钱、名利、成功当做人生追求的目标,几乎没有人在乎如何完善自己的人生,也没有人认同所谓的成功、名利、金钱不过是人在完善自己的过程中的“意外”收获,我又怎么能指望孩子们把追求能力与学识作为追求的目标,而不刻意地追求分数呢?分数是他们赖于升学的硬指标,也是评判他们是否“好学生”的惟一标准,就像金钱是社会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惟一标准一样。
只是,我们都追求得很累。
班上考第一、也是全年级第一的那位同学很直白地说:“老师,我们根本就不想上学!”
他脸上写着明显的呆滞与厌烦。说句心里话,我又何尝想上班?但我还是很耐心地对孩子们说:“你们不是不想上学,只是不喜欢这种学习的方式。”
桃花会结桃子吗?看着这些如花一般年轻甚至稚嫩的面容,我一阵心痛。忽然就想起历史上很著名的两句话,一句是我们中国晋朝的晋惠帝,当被告知农民没饭吃时,他一脸不解地问:“何不食肉糜?”(为什么不吃肉呢?)另一句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玛利皇后,当得知全国暴动的原因是百姓没有面包吃,她也一脸不解:“为什么不吃蛋糕呢?”
一定是某些环节出了问题,晋惠帝和玛利皇后才会问出那样有违基本常识的问题,这不完全是他们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