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应采取哪些措施

2020-05-22 社会 152阅读

交通事故发生在一瞬间,因此有很多肇事者顿时惊慌失措,有的甚至逃离现场,延误了采取适当措施的时机,致使后果更加严重。为避免上述情况,《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交通事故发生后,有关车辆必须立即停车,当事人和有关人员必须保护现场,积极抢救伤者,及时报告事故处理机关,听候处理。具体地说,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者应立即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停车确认受害者状况。事故发生后,肇事者应立即停车,并下车返回肇事地点,确认被害者和被撞车辆的状况。决不应自认受害者伤情轻微,能够自理,就不停车检查,一走了之。

.救护被害者。当事故引起伤、亡时,应立即采取救护措施,即使是自认无责任的肇事者也有救护义务。事故发生后,肇事者必须确认被害人是否受伤及受伤程度,必要时应立即送附近医院检查抢救。

.保护发生事故的现场。除抢救伤者外,其他现场车辆应保持发生事故后的原样,必须移动时应标明位置,便于交通事故处理机关人员勘查现场,查明事故真实情况。

.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者执勤的交通警察。在采取上述各项措施后。还必须立即向就近的公安机关和交通警察报告。肇事者可采用电话或委托他人的方式的报告。一般情况下,在事故处理机关的人员到达之前,肇事者不应随意离开。具体报告的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二是死伤人数及受伤者的伤势;三是损坏的物品及其损坏程度;四是就该事故已采取的措施。“迅速报告”是指事故发生后的当时或者采取必要措施后马上报告。若先前往目的地或办了其他事再报告,均不能视为“迅速”。

.收集必要的证据。交通事故发生后,在事故处理人员到达之前,肇事者应注意收集以下证据:一是受害者的住址、姓名、车辆号码;二是现场情况(道路的宽度,附近景物及有无人行横道等);被害者状况(被窨者躺卧的位置,相撞的地点,被撞的部位及程度等);三是目击者的住址、姓名及所见情况;四是当事人双方有无过失及其程度,对方的意见等。收集证据必须客观真实,不能伪造、编造虚假情况。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及过往车辆的驾驶员和行人都有义务报案和协助报案。由于交通事故归事故发生地的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管辖,所以应当向事故发生地有管辖权的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报案。事故发生地附近有执勤交通警察的,可以向其报案。如果事故发生地归哪一个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管辖不明的,可以向该地任意一个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报案。

保护现场,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要看现场散落物等情况,确定现场范围,进行封闭保护,即:用白灰、粉笔、砂石、树枝等物将现场圈起来,不准车辆和行人进入;二是遇有下雨、下雪、刮风等自然现象,对现场可以造成破坏时可用席子、塑料布等将现场上的尸体、血迹、车痕、制动印痕和其他散落物等遮盖起来。抢救伤者时,必须移动车辆或其他物品,也必须做出标记,以证明现场的变动情况。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