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分析,北京和上海哪一个更好

2022-07-25 社会 472阅读
(1)城市格局:上海优于北京。主要体现在路网密度与道路体系。简单来说上海整座城市的机理继承了欧洲城市“小街区、密路网”的特征;上海的地块尺度一般都在300米左右,中心城区甚至只有100-150米,尺度友好,街道感十足,步行体验较好;道路系统中快速路选择高架形式,保证效率的同时,也尽可能保持了原有路网街道的步行友好;北京快速路则采用路面快速路+路口立交桥的形式,对城市割裂严重。立交桥占地较大,再加上地块尺度大(北京的快速路与主路并置,次干道、支路体系不健全,小区路由于各类大院存在无法进入城市的交通体系中)加剧了城市空间的割裂,降低了步行舒适度。故宫的存在,客观上也阻碍了交通,分隔了城市。(还可以参考知乎中有关为什么北京便利店数量远远不及上海的文章中“三个半”的观点佐证)
(2)城市风貌(管理):上海小胜北京。
2-1. 历史风貌上来讲,上海对于历史风貌区采取的是比较苛刻的保护制度,建立了风貌区-风貌街道-优秀历史建筑较为完整的保护体系;其次是对于历史建筑的修复修缮与活化利用的探索,也走在全国前列。北京对于历史建筑保护更强调“点”(历史建筑),对于“线”(街道性)与“面”(区域性)的保护不足,出现了在历史风貌区中极其不协调的建筑,破坏了整体风貌(站在景山上往南看,右手边的蛋)。已有的城市更新诸如后海片区、前门大街以及南锣鼓巷这样的地方,原住气氛消失殆尽,“夜店化”且管理不佳,成为宰客地狱和廉价文创的旅游景点,和新天地改造、衡山路复兴路街区、法租界里弄改造(其实上海类似成功改造还有多处,但都没有“夜店化”)以及社区活化形成的田子坊、永康路(很可惜,最近闭门了,规划也是不停协调和妥协的过程啊)在更新理念上有距离。但是,北京作为帝都,历史遗存中具有较高品质且数量众多的宫殿、园林、宗庙及皇陵建筑等文化遗产,是上海不具备的。
2-2. 现代风貌上来说,上海形成了现代简约,中西交融的海派风貌,总体上偏西化;北京则情况较复杂,总体上风貌呈现多元。历史建筑品质很高,具有独立的风貌;老城区内加建、改建及新建建筑修建年代、风格与品质差异较大,风貌不统一;新中心大体形成了现代简约的风貌,但还存有一些标新立异的建筑,在形态、色彩上各领风骚,风貌不好协调。 其次是中心区的城市天际线观感上,上海依托黄浦江-苏州河,高架路系统,形成了较好的城市展示面,便于静态集中展示城市轮廓,而北京则相对缺乏展示面,动态观览更有效果;上海不存在北京以故宫为核心控高的规划要求(这个我赞成,不过故宫或者说老城内建筑风貌控制不太足),各个中心形成了明显的超高层聚合。
2-3.城市色彩和建筑细节上来说,上海拥有西方古典风格的建筑,即使是现代建筑,古典元素较容易抽象与运用,体现别样风味又相得益彰,与整座城市风貌较为协调;而传统中国式样元素在部分北京现代建筑中缺乏提炼,常采用拼贴手法。除了五十年代一批较为优秀的民族形式建筑,改革开放后诞生了一批较生硬的大屋顶(北京西站为代表,这与当时的“夺回古都风貌”思想有关,但是落地成果品位不佳),有风味,没品位。普通居民楼(特别是老公房)上海已完成平改坡,不仅改善了顶楼住户的热舒适性,并且对坡屋顶样式和色彩做了统一规划,十分协调,且符合上海的整体风貌特色。(不能否认近些年来先锋建筑师和大开发商的优秀建筑作品,但决定整座城市风貌和景观的往往就是大片普通的建筑和街道)
(3)城市景观-旗鼓相当,各有千秋。延中绿地成为了上海的中央公园,缓解快速路影响的同时,也是城市核心区的大片绿地;各种街心花园、口袋公园数不胜数,和市民关系较为亲近;黄浦江苏州河加持,形成了丰富的岸线;北京主要体现在前海、后海、景山、天坛、颐和园、圆明园、玉渊潭、城墙遗址等与历史遗存并置的区域,品质特色均有,而且具有独特的历史底蕴;城内较大的公园绿地当属奥森公园,但与市民的关系不如上海的公园亲近。再就是北京的景观多重视自然,人工设计痕迹较少,比如钓鱼台那一大片银杏,简单粗暴,但也符合北方人的特质。
(4)城市公共空间-上海更加精致实用,重点体现在街道小品、家具的品质以及建筑前区/界面的设计上。上海几乎没有适合大规模人群集会的纪念性广场,广场多注重景观与休憩设施,成为市民休闲纳凉、社交与文化演艺的重要空间。滨水岸线较为丰富,形成了浦江两岸连续的各有特色的滨江公共活力走廊。地下空间开发结合轨道交通,引入风光水绿,高效高品质。二层步行系统的踊跃修建,更加强了各个地块的联系。相比较北京的公共空间系统,由于政治需要、城市空间格局与交通理念的关系,广场以适合人流大量集合和疏散为出发点,硬质铺地较多,不利于日常市民休闲。大马路,大路网和建筑退界,使得大部分主要道路的街道感不足,建筑前更多是“广场”,用来展示建筑形象。感觉北京是一座适合坐在车上去观览的城市(老城区除外)。除此之外,上海形成了多中心,多层次的商业中心,并且每个商业中心形成了结合轨道交通站点的地下,地面和二层步行系统的完善的交通体系,人的交通体验较好;每个层级的中心都做了较为充分的城市设计考虑,地上地下空间统筹协调,高层建筑及城市形象具有标志性与可识别性;每个中心的功能上,除陆家嘴以强调金融中心外(上海自身对陆家嘴一直保有反思),其余各中心混合度较高,活力十足。反观北京,目前可以和上海类似的只有中关村(功能混合、TOD、公共空间品质较高且有标志性建筑);国贸地区由于道路阻隔与功能单一,再加上地下空间联系不足,虽然具有标志性,但性质与陆家嘴类似。金融街内部公共空间品质不错,SOM的城市设计,可惜功能更加单一,成为夜间鬼城、缺乏活力与便利(陆家嘴同理)。
(5)城市管理水平。我觉得每个城市都有犄角旮旯的死角,上海也不例外,综合来看,上海较北京好。以我个人在北京的旅行、生活经验来看,比如东直门内大街(簋街),三环内(相当于上海的内环内),靠近朝阳和各总部集聚区(相当于上海人口中的上肢角),管理水平较低……本来餐饮集聚,人行道相对较宽,有建筑前区,具有较好街道空间的潜质,但由于管理问题,本来的先天优势丧失。真的没法理解明明吃饭的地方,门口瓜子皮、花生壳、垃圾、酒瓶、污水横流……还可以继续有那么多食客……不能全部怪食客,管理是硬伤。还有帝都时尚的门脸之一,三里屯,周围黑暗料理车和摊位、电动摩的横行,无论对卫生、交通还是城市面貌都造成了极大的困扰。除此之外,规划管理机构设置,上海也较北京领先(行政改革方面上海深圳真的是领头羊),率先在全国合并了规划和国土资源部门,成立了规土局,对于多规合一,规划落地都有了更充分的保障。(北京终于在16年年底组建了北京规划和国土委员会)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