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角活动中怎样引导幼儿对所投放材料产生兴趣

2020-04-19 教育 145阅读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影响活动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材料。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适宜的活动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区域活动的材料开发主要包括教师开发材料、幼儿开发材料和家园联合收集材料三个部分。区域活动材料开发的运用原则主要包括教育性、科学性、经济性等七条。
关键词:区域活动 材料投放 教师开发 教育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
皮亚杰说:"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影响活动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材料。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是幼儿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大家知道,幼儿在游戏中从来不会考虑自己所进行的活动是何性质的活动,想要获得什么成果。他们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总是沉浸在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中。就是说,幼儿的活动是兴趣支配的。因此,只有为幼儿创设优秀的活动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适宜的活动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学到的知识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从而让幼儿更好地与材料互动、与材料对话。幼儿在操作、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动手动脑,同时不断想出对材料的新玩法,把所有的感官都投入到活动中。幼儿通过仔细观察,逐一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日积月累,幼儿的兴趣、智力的发展便可水到渠成,这对幼儿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纲要》的贯彻落实,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渐渐深入人心。区域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充分自由活动、自由发展的巨大空间,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激发了他们大量的潜能。同时为教师提出了新的目标,开发材料、投放材料、运用材料,从而达到教育目标。因此,创设儿童感兴趣、具有操作性、探索性的环境是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区域活动材料的开发
1、教师开发材料
(1)教师投放材料必须凸显活动材料的教育价值。
有目的地投放材料,材料与具体目标相联系,并能与幼儿产生互动。为使材料有教育价值,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应提供能够充分吸引和拓展兴趣的材料,让幼儿与材料对话。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及阶段培养目标,同时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与学习兴趣。只有针对教学目标投放材料,幼儿操作才会变得积极主动。如我们在大班投放了系鞋带模型,让幼儿自主探索鞋带的不同系法并训练系鞋带熟练程度。并使活动延伸到美工区,幼儿自制带鞋带的各种鞋,教师把幼儿作品在美工区进行展示,不但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还锻炼了幼儿的操作能力。从而达到落实活动目标,促进其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的目的。幼儿教师还要将材料细化,并不是将材料放在区域孩子们就会玩,必须在材料旁边放置相关的资料。在提供材料的同时附加图像、文字,这样,幼儿就能在实物、图画、图片等材料与有关的故事、画面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瞬间产生创作灵感。这种灵感的产生正是因为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探索与学习资源。如在区域中提供简单的操作图,或将幼儿活动材料的相关图片张贴在区域的玩具柜上,也可以将其他幼儿的相关作品放在区域内。这些方法都能对幼儿在材料的运用上起引领的作用,使他们认识到材料的方向性和可行性,帮助幼儿完成操作活动。例如,为了让幼儿认识压强,在大班和中班分别设置不同的实验。在大班科学区里设计的是神奇的筷子实验。实验材料是很多大米、小饮料瓶和一支筷子。实验方法是把一支筷子插入饮料瓶,然后使劲往饮料瓶里加米,试着提起筷子,只能把筷子自己提起来,再不断加米,把米压实,装满后,再提起筷子,这时,饮料瓶、米连同筷子就一起提起来了,这个实验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压强。这个实验的过程图片是出示在区域墙上的,所以幼儿基本可以独立操作。在中班设计的实验是倒杯提水。实验材料是玻璃杯、装满水的水槽和一张大于杯口的厚纸。实验方法是将杯子放入水槽装满水,把纸该在杯口,试着倒放杯子,慢慢松开手,纸托住杯子,水不流出来,做到了倒杯提水。这个实验让中班的幼儿认识了压强。同样这个实验的过程图片也是出示在区域墙上的。区域活动实践让我们认识到,不要低估了孩子,只要你材料投放对了、创意对了,只要你给孩子们足够的空间,他们一定创作出你想不到东西来。这正是只要我们给幼儿一根杠杆,他们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2)教师投放材料必须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区域活动中,细心的教师都会发现,幼儿并不按照教师强调的重点和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材料,他们往往只是按自己对材料的兴趣程度来选择。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为每个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并让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意愿决定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用什么玩,从而积极地与同伴、材料互动。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及持久性,材料投放迎合了幼儿的兴趣,幼儿就能尽情尽兴地进入他们的"研究"世界。如我们在大班益智区投放了国旗拼图益智材料,大三班于浩然小朋友痴迷于此游戏,每天只要一有机会,就泡在益智区不停地琢磨,能拼出很多国家国旗的图案,老师适时让他带动其他小朋友,一时间孩子们对拼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益智区里忙碌起来。看到这一现象,教师又及时投放了其他拼图类材料,让孩子们尽情地摆弄。这样投放材料是以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为大前提,孩子们在区域中按自己的兴趣和方式探索。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从而激发巨大的潜能,使幼儿个体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
(3)教师应投放品种多样 功能多样且开放式的材料
品种多样主要包括三种,现有的材料(成型玩具),自然材料(种子、贝壳、石头、沙土等),自制的玩具。同时应该注意投放形状、颜色、大小、特征相似的材料。幼儿在反复操作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对这些材料进行仔细观察与辨认、反复尝试、不断思考,总能循序渐进地创造出有层次的不同的作品。此类材料多见于建构区和美工区。去年我们在大班每班投放一套泡沫积木,后来一种机缘巧合将三套集中到了大一班,胡志勇、丁宁、曾凡哲几名幼儿高兴得合不拢嘴,用三套积木搭建出一幢幢精美的、构思奇特的建筑。通过此次尝试,我们经常将各种玩具及材料重新整合、班与班之间进行材料交换,或者将班级原有的材料重新摆放,或增添新的材料,这样能引发幼儿产生摸一摸、摆一摆、探索一下的愿望,他们总是想看看这些材料到底能做什么,幼儿们能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它们。教师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材料,无形中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延长了他们探索的时间,增强了幼儿活动的持久性,拓展了幼儿思维的宽度。
(4)教师应选择可移动、可变的材料,促进幼儿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可变的材料是指材料的玩法或操作有很多方法,或材料本身可以变形,这些材料的操作需要孩子们发挥他们的联想、创造、思考能力,幼儿随心所欲地操作,而不会出现厌烦的情绪。可变材料有如下几种:魔方、动物插塑、软线、桌面玩具等。可移动的材料是指可以改变位置的材料,例如:板条、各种箱子、车轮胎、沙、水、各种棋类玩具等。这些材料都有助于幼儿在任意组合中尽情地想象,变换花样地玩耍,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中一班的韩家圳小朋友就能将此类玩具玩得如醉如痴,他能用插塑玩具瞬间变换出各种造型,他在玩此项游戏时总是旁若无人,特别投入。有一次,学校科技馆新进了一批"电子积木",其实形状和原理和插接玩具相似,只不过增加了难度,韩家圳发现这些玩具后就爱不释手,经常跑到科技馆去研究,一辆辆色彩明快、造型各异的汽车在他的小手中诞生了,蜻蜓、狮子、老虎栩栩如生的小动物体现了他别样的创意。实践告诉我们,投放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以及教育内容与要求不断扩展和增加,材料应不断地支持并尽可能地保障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促进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就能激发幼儿无尽的创造力。
另外,教师可随教育目标或幼儿活动的情况适时增添材料,吸引幼儿的好奇心;也可以将幼儿活动一段时间后的材料重新组合或变换位置,从而再次燃起幼儿操作的欲望。
(5)教师应提供层次多样的活动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
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个体心智发展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幼儿群体中不同年龄的幼儿兴趣、爱好、个性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各种能力也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也要考虑吃不饱的幼儿,为每个幼儿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
材料的层次性包括层次性和递进性。层次性指投放的材料难易程度有层次。首先,按照年龄层次不同划分出层次,如: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同样玩游戏,材料投放体现出层次。小班投放4-6块拼图版,中班投放12-24块拼图板,且在边缘接缝增加了难度,大班投放的数量比中班多得多,不止有方向顺序的要求,而且难度更大。同时,在实际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同一年龄段的能力差异适时调整目标,做到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内容有层次性。另外,同一活动区动的材料可按加工的程度投放有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如美工区的折纸,彩纸(原材料)、剪完的纸条(半成品)、小青蛙(成品)。这样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操作探索,更大程度的为幼儿自主学习创造适宜的环境。
材料的递进性,体现在材料不断地有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例如在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训练时,剪图形训练材料的层次性这样体现:能用剪刀沿直线剪,边线基本吻合(对3-4岁幼儿的要求);能沿轮廓剪出由直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对4-5岁幼儿的要求);能沿轮廓线由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且平滑(对5-6岁幼儿的要求)。可以根据年龄特点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水平去选择,并努力引导孩子能让自己"使使劲,够得着",这样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促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
(6)教师应提供有益于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材料
教师要考虑孩子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既不能操作起来太容易,又不能让孩子感到太难而放弃,必须为幼儿搭建发展的阶梯,有必要在适当的情境投放材料时,设置一定的障碍。如孩子操作需要画笔、剪刀、纸张,故意不放剪刀,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有时可以在数量上设置障碍,如:搭建模型需四根圆柱形积木,只放三根,孩子们有的到别处去借,也有的孩子用几根短的代替。操作时,教师必须细心观察幼儿跨越障碍的情况,若幼儿顺利解决可不去打扰,有机会也可给予赞赏鼓励;若困难太大,可适时伸出援手,给予语言上的提示或物质上的支持。既帮助幼儿克服了困难,让他们体会到来之不易的成功的快乐,又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