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满族人 姓赵 祖籍是辽宁省盖州县

2020-07-17 综合 218阅读
清代满人昭梿的《啸亭杂录》卷十《宋人后裔》条记曰:“两汉以下,唯宋室最为悠久,虽屡遭变迁,其业犹存。即亡国后,其裔亦未遭酷毒者。按野史谓元顺帝为天水苗裔,事虽暗昧,未必无因也。近日“董鄂治亭”制府考其宗谱,知其先乃英宗越王之后裔,后为金人所迁,处居董鄂,以地为氏。数百年之后,尚有巍然兴者,何盛德之至也。”。
文中“董鄂治亭”即铁保(公元1752~1824年),字冶亭,一字铁卿,号梅庵,满洲正黄旗人,姓董鄂氏。为清代乾隆四大书法家(成、刘、翁、铁。)之一。这是说清代大书法家铁保,自己考证自己的家谱,确知自家董鄂氏是宋宗英之后裔。非其他史学家考证所得者之可,当然是可靠的。
考宋徽钦二帝北狩时,宋宗室除康王外,举族三千多人皆同俘,从亡东北,迁于松花江畔的五国头城,即今牡丹江入松花江口的伊兰县地。这批人的子子孙孙都同化于女真人中。
而彼时女真人绝大多数都随金帝西南入主中原,居留东北黑龙江流域,只是全女真人人口的一小部分,所以三千多人的汉人部落处在留居东北的女真人中,是个不小的数目,后来与女真人共同生殖繁衍成为元明时女真人的一部分。他们女真化后,改原来的“赵”姓为“觉罗”(jiaolao)哈拉,就是今天许多觉罗”氏满族之先民。今天诸觉罗哈拉,都基本上复原为“赵”姓,也有例外的是极少数。在松花江一带的宋裔,一部分后随胡里改、斡朵怜两万府南迁,展转落脚于董鄂地方(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是合乎历史变化情况的。今浑江西来的一大支流—大雅河,原名董鄂(冬古、东果)河。在建州女真分化为许多小部落时,董鄂部就住在桓仁县。今天居住在黑龙江省的同江、抚远、饶河一带的赫哲(黑斤、黑津)人,也是八旗满洲中女真成员之一。天聪六年(1632年)赫哲部的乌扎拉族即归服后金,编入八旗。然赫哲族也是女真化了的宋帝后裔。此说的字典籍证明如下:
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三有:
三姓中有民觉罗。国初之黑斤秀而黠者来投、因编为旗。其人以国家有民公之封,自以为宋后,因自名为“民觉罗”(伊尔根觉罗)。
同书同卷又记曰:
“黑斤”、乃“徽钦”二字之讹音也。在三姓东三千里外散处,东至海边,以渔为生,即以渔皮为衣,故曰:“渔皮笪子”或谓“黑斤笪子”名异而实同也。
…余内弟左子恕宜任伯都纳巡检,知之最详,为余言之。
清姚元之(1776~1852)安徽桐城人。此段记事是根据他内弟左恕宜讲的。左公是任过伯都纳(今吉林省扶余县城北)巡检的。伯都纳与黑斤人居住的地方都在第一松花江沿岸,一水相通,春夏秋用船舶,冬用爬犁,交通便利,连络容易,况左公是地方官,调查研究都远较一般治史者为容易,所以他讲述的资料是可靠的。况董鄂为宋裔出在乾隆承平之世,如非史实,清廷岂有不过问之理。由此看来,满汉两族先人的“交叉迁徙”:女真人向西南迁入中原;汉人向东北迁入松花江滨;又“交叉同化融合”迁入中原的女真人同化于汉族,迁到松花江流域的汉人同化于女真族。至明末清初,女真、蒙、汉混成的“满洲人”再同华北迁来的“汉化女真人混成的汉人”再同化、再融合而形成清代的
“八旗满洲”新的民族共同体。所以“八旗满洲”绝不等于任何一个古代民族。有人把“八旗满洲”说成单纯女真人的后裔,是不合乎历史事实的。旧《辞海》对“觉罗”一词的解释:
【觉罗】清室宗族之称号。《清会典》“凡玉牒所载以显祖宣皇帝之本支子孙为宗室,以伯叔兄弟等旁支子孙为“觉罗”按此为官觉罗;又有宋徽饮二帝北狩时所留之后裔,居于三姓(即今吉林省依兰县)等处,清初编入八旗者,亦有觉罗之号,是为民觉罗。
这段释词与《竹叶亭杂记》卷三所记可互相印证。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