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币鉴别真伪
其一、观察法:一般老银币的特点可以总结为“白亮、锈痕、磨损、滑润”几个词,所谓白亮者,即老银币或整体或部分外露处颜色白里透亮,这种白亮是一种久经风霜而不变的颜色,而伪者往往灰暗无白亮感觉;所谓锈痕者,即老银币或有老锈或凹陷处有垢,与白亮处相应和谐,而伪者往往整体一色或凹陷缝隙也没有老垢;所谓磨损,即老银币由于流通原因出现磨损痕迹,自然均匀,而伪者一般没有磨损或磨损生硬;所谓滑润,即老银币制造一般水平较高没有毛边毛刺等情况,而伪者却经常棱角分明,尤其边缘处更甚等等。
放大镜观察作为观察法的一个特例,恐怕是更有效的办法,笔者经常在分辨不清时,用20倍以上的放大镜仔细观察银币的每一处凹凸部位,一般地说真品凹凸出比较明显,即使磨损活划痕也清清楚楚,透着白亮光线,而赝品则比较模糊,颜色也暗一些。
其二、称重法:诸多老银币制作规范,重量很严格,即使有流通性磨损,其重量减少也在一定范围内,伪品自然不会如当年制作的规范,特别是材料未必是银,制作后势必不能保证与银同重,如果在允许减重范围之外自然确认无疑;如果重量超过规定重量同样是伪无疑。笔者因水平有限,经常利用此办法鉴别老银币的真伪,但是根据多次银币称重,发现国内清、民银币虽全部标“库平七钱二分”,实际重量却不完全一致,各省造币差异较大。倘若其一法观察开门,称重略有差异也属正常,但是如果与标准重量差异超过0.6克,大约就可以怀疑是伪品了吧。
其三、边缘对照:实际上这也是观察法的一种,即完全看银币边缘的齿痕,虽然老银币边缘齿多种多样,有花齿、直齿等等个别外国银币的齿边还留有防伪标记,但是其齿在制造时留下的特点及在流通过程中的自然磨损都可以作为鉴别的特征,磨损处是由于自然形成,所以感觉平滑流畅,伪品往往不具备这些特点,即使有故意做的假磨损痕迹生涩造作,也与自然磨损相去甚远,如果用20倍以上的放大镜看,更会发现伪品的边齿棱角分明,齿痕也粗糙不堪,磨损处非常生硬,容易区别,有时用手触摸,更加有不同的感觉。
其四、暗记辨别:这种辨别办法比较专业,必须具有对一种老银币比较深入的了解,因为过去老银币制造时也考虑防伪问题,所以了解它们各自的防伪标记才能更深入地识别真伪。记得一次交易会上,笔者购得一枚双柱老银圆,当然也是精挑细选才掏腰包买的,刚买到手碰到了一位外国银币老师,遂请教,老师却说乃伪品也,理由是其防伪标记不对云云,笔者当时细看多时也不知所以,只是因相信老师才退了此币,后来研读关于此知识的书籍才如梦方醒。深感银币学识的确深不可测呀!多种银币有不同的暗记或防伪标记,不仅需要资料里的知识,更需要实践中的经验。
其五、听声音法:过去老百姓辨别真伪,往往用双指一掐(或放在指甲盖上)、放在嘴边一吹,立即拿到耳边倾听,可以听到“嗡嗡”的清脆音响,而且久久不停,那就是真的;反之声音不对,或闷、或短均为假的。这是过去一贯的辨别真假的办法,现在也可以用,但是今仿者,特别是以银高仿的伪品,这种办法未必完全灵验。还是通过银币的收藏与辨别,积累经验,去在观察和思索中得出的结论为准好。
其六、触摸法:有不少泉友在网上难辨别真伪时,经常提出“上手”的要求,就是拿到实物近前观察的同时利用手去感觉,似乎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办法,但是与其说是用手不如说是用心去感觉,可以直接感觉上手银币的光滑程度、重量大小、磨损情况等等,从中感觉其新旧程度辨别真假。
对于银币真伪的鉴别,虽然高手各有绝技,但是目前的权威标准却始终未见统一,对于银币的真伪甚至有可能出现意见相悖、各执己见、众说纷纭的现象,特别是个别高仿品更是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不同意见屡见不鲜。不过,同材精制者多是高档银币,肯花高价购买者务必小心才是,诸多中低档银币仿制水平不高,即使仿品也相对容易辨别,购买时小心一点便是。笔者以为:银币的辨别是一门日积月累的学问,只有通过去多看、多摸、多比较才能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上述办法并非各自单独使用,往往需要综合评定方可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且不可因一时的贪心忘记鉴别手段,从而吃亏上当。其实,玩银币的朋友也不必杞人忧天过分担心,更加不能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那样因噎废食是玩不好银币,无法领略这一方银色世界的风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