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之父"南仁东是谁?

2020-05-28 时事 111阅读

FAST射电望远镜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昨晚因病情恶化逝世,享年72岁。

南仁东生前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年7月,入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去年7月3日FAST主体工程完工,9月25日竣工。FAST利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洼坑作为望远镜台址,是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6天前,新华社还曾为他做了报道。

南仁东的名字,与FAST密不可分。洪亮的嗓音,如今变得嘶哑,曾跑遍大山的双腿也不再矫健。72岁的南仁东,把仿佛挥洒不完的精力留给了“中国天眼”——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某种程度上,他成就了FAST,FAST也成就了他。

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

“南老师20多年只做了这一件事。”南仁东的同事和学生们评价。故事要从24年前说起: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跟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没有多少人看好这个设想。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施工难度能不能克服?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他要寻找当地的窝凼——几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体围绕,正好挡住外面的电磁波。“为了选址,南老师当时几乎踏遍了那里的所有洼地。”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回忆,有的荒山野岭连条小路也没有,当地农民走着都费劲。访山归来,南仁东心里有了底,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建设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但能不能筹到足够资金,南仁东心里没底。

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

有那么几年时间,南仁东成了一名“推销员”,大会小会、中国外国,逢人就推销自己的大望远镜项目。“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他一度这样自嘲。每一步都关乎项目的成败,他的付出有时甚至让学生们觉得“太过努力了”。连夜要赶项目材料,课题组几个人就挤在南仁东的办公室,逐字逐句推敲,经常干到凌晨。

汇报项目是每一个课题首席科学家面临的题目,南仁东每次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把FAST项目扛在自己肩上,南仁东也有对付压力的特殊方式。“如果碰到一件事情特别难,南老师会沉默,抽烟很厉害。那个时候,去他的办公室要戴防毒面具。”甘恒谦说。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李菂说:“南老师的执著和直率最让我佩服。担起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各种职责,推动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这是FAST项目从安装第一块反射面板到即将完成的过程(拼版照片)。度过了举步维艰的最初10年,FAST项目渐渐有了名气,跟各大院校合作的技术也有了突破进展。2006年,立项建议书最终提交。通过最后的国际评审时,专家委员会主席冲上前紧紧握住南仁东的手:“You did it(你做成了)!”FAST项目就像为他而生。

南老一路走好。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