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民政局关于市养老照料中心建设的方案出台。有业内人士认为养老用房容易被小产权房钻空子,而该方案也明确指出,严禁小产权房合法化。
根据《北京市养老照料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的工作安排,今年将是全市中心建设的收官之年。
北京市民政局出台养老照料中心建设方案
2月18日,北京市民政局出台了《北京市2016年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细化分工和时间表,并对建设流程予以规范。
根据《方案》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全市已建成养老照料中心329个,今年还需建设208个,主要集中在朝阳、海淀、丰台等区,今年10月1日-11月20日将全面完成建设,有条件地完成设立许可并投入使用。
长期以来,土地、房屋的获取一直是照料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有养老企业负责人表示,难以获得合适的土地、房屋资源,或者成本过高往往会成为建设过程中较大的阻碍。对此,《方案》明确将鼓励各区、各街道(乡镇)在权责明确的基础上,利用自有用地、房屋资源或者通过租金补贴、建设补贴等方式支持中心建设。
养老用房存在被小产权房钻空子的风险
《方案》特别强调各区在确定2016年中心建设项目时,应严格审核和把关,特别是对无房产证和土地证的中心项目,应征询规划、土地等相关部门意见,避免已纳入国土部门重点督查范围、近期规划拆迁范围的建设项目和小产权房转为养老照料中心。
据了解,目前北京的养老照料中心主要是公建民营、民建民营两种运营模式,基本都是50-100张床位左右的规模,使用面积基本都在几万平方米,包括助浴、助餐、助洁等多种功能,辐射范围涉及周边多个社区、街道。
随着北京的土地资源愈发稀缺,符合养老照料中心建设、运营需求的房屋、土地获取难度越来越大,因此,目前北京已建成的养老照料中心用地、用房主要为企业自有用地改扩建或租赁。
于是,有专业人士认为,这些养老照料中心在租赁前,其建设、运营单位应该明晰土地产权归属,但有时这一环节容易被忽视,存在让小产权房钻空子的风险。
小产权房合法无望
政府打击小产权房依然坚决
此前,在提到对小产权房的处理方式时,业界有多位专家都曾建议可以将小产权房用做养老服务设施,更有地方人大代表建议将合适的空置小产权房改为养老院,由政府核发牌照,以此降低养老院建设成本。但对于此类提议业界争议较大,政府也未对此做出回应。
不过,前几年,北京曾出现小产权房被当做“养老公寓”出售而被查的情况,可见,不论冠以什么名头,政府打击小产权房的态度还是比较坚决的。
其实,关于小产权房是否应该合法化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有的人认为,小产权合法化可以让农民完成“自我城市化”,城市人口把城市文明带入乡村,农民不用离开自己的家乡就可以实现城市化和市民化。
而且,农民通过建设小产权房获得数倍、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于征地的土地增值收益;通过出售、出租这些房屋,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即使无地可种,政府也不用操心他们的再就业问题。
但是小产权房因为没有房产证,遇到拆迁,补偿的问题也不好解决。最重要的是,小产权房质量无法保证,在房屋交易、遗赠时也有诸多的麻烦的风险,所以至今难以实现。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6-02-21,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